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写结合,模仿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明辉

  有一则笑话:从前,有一秀才,平日不读书,临考前想作一文试笔,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这时,秀才娘子说:“你们秀才写文章,怎么跟我们女人生孩子一样难啊!”秀才说:“你们再难,可是肚里有啊,我是肚里没有啊”是的,肚里没有,却怎么能写得出来呢?这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道理。作文的写作也是这样,首先要使学生多读书,做到肚里有,然后多写,找到写的方法。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文章的客观要求。一篇文章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思想内容,二是组织结构,三是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老师唯一教给学生的,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如何安排,材料又怎样分析,等等,照本宣科,其效果可想而知。要知道,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是听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讲出来的。作文有法,但仅凭方法又是不够的。
  其二,人的客观需要。文如其人,文章的宗旨,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反映。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尽管是见仁见智,但总有一个是正确的,或者有一些是基本正确的。这就要求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后天的学习、劳动实践中得来的。读书学习,就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形成分辨是非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平时要多读优秀的作品,读好书,从中学做人,从中学做事,从中学作文。其三,学生的主观反映。二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过:“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是得益于课外读书。”时至今日,我们就“作文能力的提高得益于什么”的问题搞学情调查,结果发现:经常阅读课外书的人,作文水平就高,阅读中外名著10本以上的中学生,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也很高,有的甚至发表过作品。
  二、“不待扬鞭自奋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引发了他们写作的内在动因,有了写作的主动性,就能很快提高作文水平。阅读就是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阅读是学生沉浸在语言的海洋中,或看或抄,思维也处于积极的活跃之中。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吸收的多了,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慢慢的就会达到一个不吐不快的灵感境界,这时,不用老师“要他写”,他们也一定会自觉的写了。
  2.变“教着写”为“学着写”。
  多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形成认识的过程,一个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写作方法的过程,优秀文章中的思想内容、结构技巧、语言表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有意无意的去模仿,去借鉴。
  阅读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写作方法转为主动的探求写作的规律。方法来源于自己的汗水,出自于自己的心灵感受,精于心而通于手,自然就不再为写作而发愁了。
   当然,模仿只是一个学习过程,创新才是目的。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活书,不要读死书。须知文章有法,但又文无定法,要让学生跳出只是一味模仿的圈子,去创造自己的写法,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写的文章不沿袭他人。
  3.变“完成任务”为“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
  老师出题学生写,是把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来完成任务,也难有佳作;而把阅读作为作文课的一部分,学生出于自愿,读我心爱的书,写我心中的事,这本身就是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转为自愿倾吐心声的转变过程。日久天长形成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将是一劳永逸的事。
  总之,阅读不是万能的,但不阅读是万万不能的。一天不看眼生,一日不写手生。作文教学的关键就在这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62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