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只为书香能致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惜芬

  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兴趣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渐养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下面列举两例。
  1.榜样激趣法。古语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不言之教”。
   2.悬念激趣法。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是很重视设置悬念的,说到关键处,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一方法颇值得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设置谜团,巧设悬念,使学生见了生疑,疑而求解,促使学生急切阅读有关读物,以求弄清个中原委,从而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悉心指导,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后,如何进行正确的阅读,并使之成为习惯,还需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有序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而要教其捕鱼的方法和本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达到质与量并行。学生时间毕竟有限,老师有必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浏览、精读、粗读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对于消遣性的书报,浏览一下即可。对于教材则需要咬文嚼字,全面仔细阅读。对于拓展性阅读(即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阅读)则可采用“三遍读书法”:粗读一遍(即按作品顺序粗疏看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确认是否值得精读;如有必要则再细读一遍,便咀嚼、消化、领略。浏览与粗读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整体性信息的功用;精读则有增厚基础,透彻理解,巩固知识的好处。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既保质又保量,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2.引导读思结合,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要教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进而领会文章、书籍的要旨,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3.重视读写结合,提升语文能力。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平时,我还教给学生摘抄法、圈点勾画法、读书笔记法等动笔墨读书的方法,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首先,我让学生准备专门摘抄本,阅读课外书籍时摘录优美词语、句子、段落、名言警句,并学会在触摸、品味别人的语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力,进而模仿、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其次,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边看边画边作旁注,记下当时的感悟,并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让学生进行“评注表达”,达到资源共享。另外,我每学期(包括寒假或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两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尖子生可再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量,每人要准备读书笔记本,从阅读经典名著中吸取营养,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作品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期末推荐写得多且写得好的同学参加学校“阅读之星”“阅读小学士”的评选。这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同时以读促写,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给学生带来了乐趣,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指导学生选择读物,系统地进行阅读。我每学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名篇和一些优秀刊物。同时适当考虑课内教学的需要,即处理好教材与课外读物的关系,使课内外阅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博学多识,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5.开设阅读课,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每周开设一节“自由阅读课”或“名著阅读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和同学、老师分享阅读心得和快乐,收到“沉浸致远书香,感受阅读之乐”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62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