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对策和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 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是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 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
  
  
  离,讲解员不再存在老化的问题。多元化的讲解员可出神入化,从广视角、多视角、深视角去评述某段历史,介绍某件文物,深入浅出,运用自如,让观众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保持应有的真切感。
  
  三、博物馆讲解工作要不断创新
   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创新要求讲解不照本宣科,而是在充分研究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藏品、历史、文化和观众的基础上,对所宣传的内容、表达方式等进行提炼、升华、突破和创造,站在思维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和处理,因人施讲地进行宣传。下面从语言艺术、表情艺术、讲解观念上进行阐述:
   (一)语言艺术的创新
   1、讲解语言的创新
   讲解工作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向观众介绍陈列的展品,并传递展品的外在和潜在的信息与知识;其潜在效果能促成讲解员与观众产生情感交流。那么,在讲解工作时,要重视讲解语言的表达,学会创造性的使用讲解语言。
   首先,善于使用开场白的技巧。简明扼要的开场白能让观众对接下来的观赏活动有清晰过程,并能形成初步观赏印象。
   其次,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讲解内容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打破常规,把一些原本看来不能作为讲解切口的话题能自如、合理地展开。
   再次,要摒弃讲解词的书面表达形式,提倡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表达方法更灵活,让讲解语言不断变化,话题不断拓展,帮助观众立刻领会讲解内容,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肢体语言的使用
   优美和谐的肢体语言就像一幅画,更像一道风景线,让人回味无穷,喜爱不已。因此,讲解过程中贯穿一些必要的肢体语言,能促使讲解效果更好地发挥。
   (二)表情艺术的运用
   在讲解工作中,还要适当利用表情。在进行讲解活动时,头要端正,口型不要变化过大,不能过于严肃、生硬,不应表演性过强;表情要亲切、自信、放松,应与感情流露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细心地捕捉观众的眼睛,“窥探”他们所做出的反应,在目光碰撞的瞬间,寻求一种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三)讲解观念的转变
   博物馆讲解工作的目的并不在“讲”,而是在帮助观众能真正地去“接纳”。博物馆转变讲解观念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讲解模式,进行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讲解。以往,主要以“讲”为主,观众被动地“听”。这是一种机械地陈述,不利于激发观众的兴趣和调动观众思考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讲解工作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讲解模式,使观众参与其中,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能“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讲解工作的功能。
   其次,要转变观念,求主动。长期以来,大多数认为只要把讲的工作做好就行,有没有人能倾听是另一回事。所以,要提高讲解水平,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这种错误观念,力求主动,通过讲解工作把我们的展览推出去,从而使更多的观众受惠。
   总之,讲解工作中如果没有做好讲解工作的创新,那么,讲解只是一种重复机械性劳动的模式。只有做好了讲解工作的“再创造”,才能让观众真正受益,促进与观众的交流。
  
  
  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 产绿地等。
  3、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调解和改善小气候;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防止土蚀;维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1、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到目前为止,除了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在1984年撰写了《都是森林》外;我国大陆还没有一本城市林业方面的专著,各农、林等院校也还未开设城市林业的课程。

  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4)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以政府为导向,全社会为基础,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5)完善和定制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局部的改善虽能对整体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因此,环境的改善是项长期的工作,突破点就是人口聚集的城市,而城市林业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上接75页)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地理教育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很难发挥在高考选拔中应有的考核功能。地理教育是富含素质教育因素的学科教育。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地理教育处于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何种地位,地理教育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都很有研究的余地和价值。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综合教育,将素质教育内容在学科之间重组。地理教育研究可以提供国外早已实施的,综合教育的案例和比较研究的成果,可以提供地理教育在综合教育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总方向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改革。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的知识把地理学和其他学科连接起来既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又能使他们接受学校为他们安排的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地理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初步成果。
  
   3、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和学习心理,尤其是学科教育中的学生发展和学习心理,长期以来研究得不够,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对课外媒体地理学习感兴趣,而对课堂地理学习厌倦,地理知识卷面考试成绩优秀,而生活中环境伦理道德表现低不正常现象。地理教育研究不是以往片面的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的研究,而是包括对教导与学习双方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地理教育研究,可以使地理教学的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改革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学习地理的心理出发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使地理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而不流于形式。地理教育研究不是单一地理教学任务的研究,可以全面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个性思想品德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其最佳平衡点,促进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的成果已用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模式的优化,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效果明显。
   4、提高教师素质
   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实践锻炼。这两条途径都需要地理教育研究才能奏效。单靠理论文献学习或听课程理论学习,难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即通过实践问题的研究来学习理论,才能学有所获。通过地理教育研究,才能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教学工作的长短,才能理解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找出自己和先进之间的差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知道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理论。在学习理论时,也要通过地理教育研究,才能使理论有用武之地,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使用理论,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现实问题。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已经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骨干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研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明显快于未开展这种研究的同行。地理教育研究使地理教师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从教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在新课改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中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书琪. 《地理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0.
  〔2〕褚绍唐、孙大文.《地理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12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