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创新行为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占光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师生之间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对所传授的知识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必须充分激发、调动和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得枯燥、学得乏味的现象,处理不妥,甚至会加大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各自的心理压力,影响教学效果。
  在分层教学中恰恰最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到喜悦、激动、好奇,能够不断地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逐步转化为积极的情感。高明的数学教师会利用课本中的各种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位同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重点、难点、惑点、特点和关键,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点,有步骤、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调动起学生兴奋、好奇的情绪和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使认识和理解趋于深化。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课,因此,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便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提出若干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就能有效地让学生表现自我。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性质的教学时,当学生提出一种又一种立题设问并受到老师同学肯定时,就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继续寻求新的解法,争着发言,充分拨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之弦,使认识和理解趋于深化,教学效果极佳。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现在各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今天课堂教学,将会从“教师—学生”的交往过渡到“教师—学生—电脑”三元化交往,电脑的智能性比黑板、教材等教学媒介的威力要强大得多。把几何画板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制作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亦是对知识深入了解和掌握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思考”、“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明显增加。比如讲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我让两个学生模拟抛硬币的试验和摸球试验,一个学生操作计算机,另一个学生进行记录,效果非常好,我感觉那一课学生上得非常认真,最后都露出满意的笑容。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功能,尽量在课堂上运用它。这样既能给教师讲课带来方便,使教学内容变化多样,形象直观。又可让学生各抒已见回答问题,有表现自己的舞台,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体验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生动、亲切,语气委婉、富有感染力,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场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一句“下面我们请×××来回答,好吗?”会消除学生的拘束感。一句“这种解法比老师的解法还简洁,真好”,会使学生激动不已,更加奋发努力。我上课的原则是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不留到课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
  四、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材是教学之本,它不仅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依据,也应该并且必须是学生情感活动的依据。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挖掘知识本身的情感因素,是形成学生积极稳定情感的关键。对教材进行分层整理正是分层教学的内涵之一。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带规律性的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热情,利用这一认识特点,抓住知识的规律,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函数的值域的求解,同样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方法,同学们争先恐后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没有关系,只要老师及时纠错就行,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做好学生课后的答疑工作,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让学生越学越轻松
  当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时,作业的讲解与辅导也应注意分层处理。对于优秀的学生要做好个别答疑工作。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多高,与老师如何去调动有关。优秀学生的问题有时比较难一点,老师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帮助他解决问题或告诉他最简便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从而更有激情地去面对每一天。
  多年来的实践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分层教学中正确、及时、适当地进行情感激发教学,不仅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而且能学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达到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067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