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发展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
杂志之家论文发表、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本研究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文化强省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已有的人力资源、学科资源、平台资源、研究基础和服务基础等五大优势,指出了其在核心竞争力、体制、能力、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劣势,以及面临的国家、区域和学科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和发展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习惯于用量化指标来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分配资源的科研管理体制未得到根本改变,差异化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仍还在探索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的凝聚和培育机制未能有效地建立,文科重大项目组织的机制、重大项目团队合作的科研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不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同质化倾向严重,未能真正发挥其特色和优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活力不足,等等。 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广东科学发展的需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滞后于现实需求,有价值的创新研究不足,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少,对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应用学科跟不上国家和地方的迫切需求。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北拓和南进的能力尚待提升。 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投入不能保障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 高校重理轻文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欠缺资金投入和增长机制,基础条件有待改进,资源整合仍需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以及教育部一系列关于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文件和措施,为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2011年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和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这充分揭示了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 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给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今后10年,是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定位和举措。而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其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是广东学术强省建设,即推动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建设广东学术强省,作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绝对主力军的高校,责无旁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需要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进一步推进广东高校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服务。 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形势,给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呈现以下的特点和形势:一是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实证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得到广泛应用,模拟、仿真、实验等自然科学方法也开始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拓展,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方法相互借鉴、碰撞和应用。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服务意识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开始走出“象牙塔”,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四是国际化日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常态。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建立深层次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对话,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对话能力和提升影响力,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四、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考 面对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文化强省的机遇和挑战,广东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从七个方面重点下功夫,不断拓宽发展路径,提升发展能力。 1. 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的龙头,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下功夫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同样要抓住学科建设这个中心。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并根据时代需要进行重组与整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着力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要面向广东特色,夯实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扶持特色学科,推动学科群建设。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在解决重大问题和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2. 充分发挥基地的凝聚作用,在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上下功夫 瞄准国家和广东的发展战略以及学术发展前沿,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集中力量打造以重大问题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为导向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组织管理模式,扩大基地自主权,汇聚人才队伍,打造主攻方向,进一步聚焦重大问题,增强学术优势和特色,优化结构,促进合作开放,形成整体优势。创新基地评价评估机制,激发科研活力,鼓励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推进基地科研方法和手段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群建设,培育新的学术生长地带。 3. 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在打造高水平研究队伍、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上下功夫 引导并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展创新性研究,通过各类项目、成果资助,与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等各类人才培养工程相结合,鼓励、发现、培育、凝聚、关爱学术带头人,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学术素养深厚的高水平学术研究队伍。长期持续支持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并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的培育和发展,不断探索青年教师成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 遵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质量优先,在培育和铸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精品上下功夫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短时间“急功就利”。大力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通过项目设置体系和成果奖励制度,在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稳定资助一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重大学术文化研究和文献整理工程项目、重大社会跟踪调查项目,推出一批对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有显著影响的精品力作。不以数量为目标,倡导质量优先,倡导产出有重大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 5.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在打造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上下功夫 积极与国家和广东省各级党政部门开展深层次、实质性合作,拓展合作渠道与合作机制,共建研究机构,打造一批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智库”,为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建言献策。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和广东省的新形势新变化,紧密跟踪、迅速应对国家和广东省战略决策需求,聚焦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重大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研究力量,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加强前瞻性的战略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资源库,做好知识储备。 6. 树立国际化意识,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广东省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加快推进广东高校与港澳台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深层次、实质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建立起国际学术联系网络,铸造国际品牌。充分利用广东省开放程度高、高校对外交流合作广泛的先发优势,加强区域研究、国别研究和国际组织研究。利用高校的特色学科优势,组织对外翻译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7. 不断加大投入,在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保障上下功夫 政府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在建设文化强省中落实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经费、研究经费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责任编辑 于小艳)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s://www.xzbu.com/9/view-3068165.htm |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