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贵朴实 情贵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里,有一篇朱自清写的叙事散文《背影》。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住在扬州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家,朱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去扬州奔丧,家里可以变卖典质的都已变卖完毕,这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朱自清感到家境凄苦悲凉,人情冷淡,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迈的父亲,却要坚持为他送行,在南京火车站坚持为自己拿行李,在站台上坚持为他买橘子。这些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在作家的笔下,用其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实的再现事情的经过,层层铺垫层层蓄势,不做任何修饰渲染,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情感,读者读了之后,都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感人至深。
  这些事情在谁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谁不会有生老病死的时候?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家庭平安无事,一帆风顺。显然这些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太多,而我们的学生在写文章时总感觉无话可说,即使有也是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大概的罗列罗列,简单的交代一下就完事了。实在是写不出什么好的内容来,更不用说文章能打动读者。下面就结合这篇文章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一、是事情真实,语言朴实无华
  朱自清所写的这件事情最寻常不过的,与父亲一起回扬州奔丧,然后自己回校。父亲失业在家,他也要到南京谋职,于是父子二人同路。到了南京之后父亲决意要送我,并且坚持为我买橘子。文章主体部分写的就是这些事情。这样的事情谁都有可能遇到,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它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父亲反复嘱咐我,托付茶房照顾我在我看来是那样的无知可笑,作者心理怎么想就怎么写,不加任何掩饰,正如一些作家所言:"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琢"。事情原本是什么样子,就把它原本地展现出来。
  作者除了把事情真实地写出来而外,同时还把自己的感情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文中写道自己的几次流泪,也许会有人说:作品中的我都这么大了,还流泪真实吗?熟不知情到深处泪自流。
  第一次是写到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样惨淡的特殊环境下,自己看到父亲的背影作者流泪了,这时的背影完全不同于平时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第二次是写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时比在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所以看到父亲的背影,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时感动的泪。第三次流泪是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望着父亲的背影,离情别绪油然而生,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忍分离的泪水。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着父亲的来信,想象着父亲老来如此颓唐,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这时思念的泪,是伤心地泪。
  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接触经历的事情更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他们了解外界的渠道则多种多样,可以是电视报纸,可以是电脑电话,然而这些毕竟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是旁观者,不会有亲身经历者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自然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生气"可言,更不用说能打动读者。记得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来描述电视剧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在人间整日茶不思、饭不食,人渐渐消瘦下去,最后以至于田地也荒废。而织女呢则是在太天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整日以泪洗面,可想而知二人在一起时是多么的甜蜜,感情深厚,情意绵绵,难舍难分,这就是爱情。我们想一下即使现在孩子在早熟,他也不可能体会出爱情的滋味。毕竟是成人世界的情感,孩子们无法品味出来。
  再者有的学生写作一件事时,语言确实做到了"朴实无华",朴实到有种乏味的感觉,平铺直叙仿佛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如一位学生写《父母的爱》,这样写道:我身在农村,有一次,我去摸虾,摸着摸着忽然摸到一条蛇,我的手一麻,知道自己被蛇咬了,父母知道后放下手头的农活,连忙把我送到医院,整日整夜的陪着我,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这样的材料可以写,但小作者没有很好的构思,没有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父母的疼爱,所以文章读来较平淡乏味,感觉不到父母对他浓浓的爱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爱亲情,血浓于水,这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神来之笔写出来的。
  二、朴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挚的情感。
  本文语言朴实,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作者全用白描手法来叙事,不做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可是像"关心""爱护""感激"着一类的字眼,文章中一个也没有,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深情。如文章里记载父亲的话只有4处,都非常简单。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时候,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到了车上,请父亲回去的时候,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时候,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的时候,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但这里头饱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谁都能辨别的出。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文章的遣词造句都经过认真推敲。如"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再三嘱咐"表明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祥,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想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做了极其精细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是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总之写文章,应多写一些自己身边的事,越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越能够打动读者,真心的希望中学生们能够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46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