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生物教学中的认知偏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汝荣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分量加重。然而在生物教学中,对生物的教法和学法认知偏差是根深蒂固的。教与学是以认知行为基础,师生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影响其行为,给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一、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第一,教师认为生物是高考科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准确,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没有注意到高中生物知识叙述的准确性、严密性、抽象性。
  第二,生物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这属于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师首先是一味地让学生把生物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而教师在不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前提下,过早地对高中生物概念给予抽象概括,以便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缩成。
  第三,忽视思维过程的再现,这是教师对学法的指导不到位。解题过程极容易忽视思维过程的剖析和思想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丧失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新情境下的问题时,无从下手。
  第四,教师对学生成绩评估失当。进入高三时有些生物教师在编拟试题时,过高的评价学生,总认为生物试题应设置一个“小陷阱”,这一个一个地“小陷阱”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迷宫”。学生在考试中失败,自然也就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考中就会一败涂地。
  二、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偏差
  第一,生物是自然学科,本来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较浓,仅凭多读多背就行,但忽视了知识结构建构能力,使得生物知识成为一盘散沙,做题时就显得乱了章法,结果对生物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
  第二,认为生物学科在高考理科综合中的分数比重小,难度也小,考前临时突破即可。平时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掉以轻心,或是不管不问,对知识系统性的总结把握不好,使得考试屡战屡败。
  第三,生物也是实验学科,自然而然实验试题比例较大,学生没有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导致做题出现失误。
  第四,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将直接认知作为了主题,认为是“自主”,忽视了间接把握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妄自菲薄,好高骛远。结果在考试中不尽如人意,因而对生物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可知,教师给学生的应是“授之以渔”,这样认知才不会出现偏差:
  首先,在教法上教师要自觉地保持警觉认知偏差的产生。因为教师定式思维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根源,适当地降低教学目标很重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建立高中生物知识框架。真正的做法就是加强学法指导。
  其次,注意对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全面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备、讲、辅、批、考、评等多种了解学生的过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及时进行调查,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认知偏差。
  最后,是学生的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要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平时训练有素。生物知识在于平时积累,不可能临时抱佛脚。生物知识应用也有推理的方面,要求学生学会演绎推理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思维。这是克服学生学习生物的认知偏差的关键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55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