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得更扎实的几点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羊陈利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得扎实而有效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走入文本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抽象思维相对不足,这时候如果让他们就事论事,其对文本的认识必然不会深刻。较为可行的做法是为学生创造与文本类似的情境,引导他们亲身走入文本描述的场景,再进行适当地指导、引领和点拨。在其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比如《我为你骄傲》这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因玩小石头而不小心砸破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内心的害怕、担心,以及后来感到不自在。这时候如果教师抛出“小男孩为什么感到害怕、担心呢?后来为什么又感到一阵不自在呢?”这样的问题,回答无非就是“因为小男孩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因为老奶奶和往常一样,微笑着和我打招呼”,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到小男孩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他的心里活动,因此学生们的回答也就千篇一律,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言语能力也是收效甚微的,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知说什么,怎么说,如何说。
  笔者觉得教师可以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如下两个提问:
  ①体会“害怕”、“担心”的心情:如果你是小男孩,不小心把老奶奶家的玻璃砸碎了,你会怎么想?
  ②体会“不自在”:小男孩看到老奶奶像往常一样,微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场景,就会有话说,乐于说,争着说,最后教师再结合文本作如下的总结:
  ①是呀,小男孩也像你们一样,心里既害怕,又担心。
  ②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小男孩此时的心情就是——很不自在。
  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加深了学生的文本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重视朗读,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句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李海林语)。而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感的强弱,所以应将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培养语感的途径众多,笔者认为朗读是其中重要一条。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中优秀作品的语言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而朗读活动正和输入型语感相适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丰富积累;在朗读中领悟文章写法,提高写作能力;在朗读中增强体验,培养语感……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下功夫,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在低段开展有效的朗读呢?
  (一)朗读目标明确具体。
  朗读不能毫无目的地乱读、瞎读。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他只是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朗读前,教师并没有布置相应的朗读要求和任务;朗读时,教师并没有认真倾听,而是忙着板书或思考下一步教学内容;朗读后,教师也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这样的朗读,其价值何在呢?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或任务去朗读,也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朗读的效率。
  (二)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朗读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选择相应的朗读方式。比如,初读是为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一般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这是一种感知性的朗读;细读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反复地读,读懂重点部分,读出节奏,这是一种理解性的朗读,可采用指名读、范读、引读、赛读等方式;品读是为了激发情感,领悟方法,这是一种感悟性的朗读,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诵读、配乐读等方式。灵活多样的朗读,既点燃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放在朗读上。”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使朗读真正点亮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三、设计有效练习,让学生学得扎实而轻松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的活动,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设计相应的练习就是为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练习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发展思维的一项实践活动。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低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因此如何为低段的学生设计有效的练习,是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的。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教师可作适当的参考:
  (一)练习的难度要适中。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度呢?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对于那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努力解答出来,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此时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增强他对学习的兴趣。如果难度太大,学生跳起来还是摘不到桃子,可能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果练习太简单,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的,也是在白白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二)练习的梯度要明显。
  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这个梯度从纵向来说,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不同层次的练习;从横向来看,要结合学生之间的实际差距。要让练习体现出一定的梯度,就要将练习总体上按照简单—中等—复杂的层次设计出来,将练习分层、分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一个提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练习一旦有了一定的层次,不仅在知识点上可以循环渐进地深入,而且学生也不会有疲劳感,让他们在完成练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轻松与快乐。
  例如《将相和》一文,这篇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加个小标题,这个任务看似有点难度,但由于学生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有了相关的积累,所以难度并不大,而且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更会激发起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加小标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这三个小标题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前面已有铺垫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水到渠成。
  “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蔺相如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他的勇敢机智,在教学第八自然段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提问:
  ①为什么蔺相如能够从秦王手中巧妙地取回和氏璧?
  ②蔺相如为什么那么自信秦王肯定不会舍得他砸了和氏璧?
  ③“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
  ④为什么蔺相如敢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
  这四个提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秦王对和氏璧的钟爱之情,从对方细微的动作看出他的心理,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足见蔺相如的机智,然后又敢于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一个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跃然纸上。教学的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蔺相如的理解和感受。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笔者观察语文课堂而发出的一些感慨,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得更扎实,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且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经常反思教学并不断改进教学,离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已经不远了。
  (羊陈利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15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