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佐书

  摘要:教育是社会一切事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其本质是育人。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高等教育,中国选择的是引进世界高水平的优质资源,使其能服务、推动、提高、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成果。它和公办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一属性是一致的。因此,在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原则上是一致的,只是思考和判断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关键的功能是再创新,即能根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践和所取得的经验,结合我国和高校的实际,为争取更大更优的效益,完善高校功能而采取的新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落地人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优质教育资源;落地人才;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1—0013—05
  一、问题的起因
  中国是一个拥有13.7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建设富强的国家,要提高公民的素质,必然要使公民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中国应当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应当做好的事,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众所周知,经济解决一个国家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解决后天的问题,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是各国应当做好的事,中国正在努力做好这件事。
  优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是各个国家极为重要的大事,各国有各国的办法。加强国际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不断促进本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各国惯用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教育为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教育的质量越高,培养人才的质量越高,教育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越大,教育是社会一切事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能为社会服务的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人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为社会服务的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循环往复,既提高了教育水平培养出优秀人才,又推动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或者说人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人服务社会发展,人适应社会的发展,都是为社会服务。问题的关键是,人服务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变化的社会要求人的发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发展变化的速度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人的发展变化的速度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越和谐,社会越和谐,社会发展越快,这已被社会实践所证明。
  需要研究的是:社会在怎样发展变化,世界在怎样发展变化,中国社会在怎样发展变化,在这样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人为社会服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成为合格的高等教育,对国家有较大贡献并能促进本校教育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研究问题的开始。
  针对中国而言,从社会的发展变化看,最基本的形势是: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影响日益突出;
  2.中国已改革开放33年,并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3.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
  由此而带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是:
  1.中国已在更大的范围内登上了国际舞台;
  2,中国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竞争;
  3.中国需要各种各样在世界舞台上有竞争力的人才;
  4.中国是否有能力培养出能在世界舞台上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5.中国暂时培养不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人才怎么办?
  6.中国是自力更生地发展高等教育还是借力发展?在借力中学习发展、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高等教育?
  中国选择的是引进世界高水平的优质资源,使其能服务、推动、提高、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应当思考的基本原则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历经千辛万苦,在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成果。在我看来,民办高等教育是用“民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公办高等教育是用“公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无论是民办高等教育,还是公办高等教育,它们全是国家高等教育,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一属性是一致的。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既是公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既是公办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方法,其中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和利用国际各种各样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在认识不同的情况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层次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根据本国高等教育的不同水平,也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水平出现不同的解释,这是极为正常的事。
  无论如何,利用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服务、提高、促进、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应当是基本原则。这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应当是引进、利用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归宿。引进知识,知识会老化;引进技术,技术也会老化。引进、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利益。引进什么,利用什么,既要解决燃眉之急,又要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点,也应当是引进、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
  三、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思考
  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来思考和判断。

  针对一所具体的民办高等教育学校而言,引进什么,怎么引进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办学的层次,能为国家培养优秀实用人才最有效,是应当慎重思考和抉择的重大问题。
  一般说来,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应当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世界水平;
  2.培养的人才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急需的、短缺的;
  3.本校和中国国内确实无力解决的或不容易解决的;
  4.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对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有相当好的补益;
  5.引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有效地与时俱进地体现世界先进水平;
  6.在实践中已证明其有优秀的效果,并适应中国的国情的。
  总之,应当在“高、新、特、前”四个字上下功夫。
  高:指用国际上的标准评价,其教育能体现高水平。
  新:指用国际上的标准评价,在教育中能充分体现出新知识、新技术或新思想、新观念,在课程、专业、模式、管理等方面,有创新之处,且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又适合中国国情的。
  特:指具有独特的效益。
  前:指能未雨绸缪地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具体一些,本文就引进的层次和内容做一概括性地分类:
  就高等教育办学层次而言,一般引进:
  1.专科层次;
  2.本科层次;
  3.硕士研究生层次;
  4.博士研究生层次;
  5.其他(如某项专门知识、专门技能等的培训,专门人才的培训。)
  6.专项合作等。
  就内容而言,一般引进:
  1.理念、理论等;
  2.教材、课程、专业等;
  3.师资、教学方法等;
  4.管理模式等;
  5.评价标准等。
  前文已经提到,引进、利用国际上优秀高等教育资源,以服务、提高、促进、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为基本原则;第二,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看到长远的利益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原则既是为引进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启发,也是对引进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对引进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效益的基础性评价。
  问题的关键是:
  1.如何能服务、提高、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
  2.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长远的利益是什么?如何获取这些利益?如何解决燃眉之急?如何促进健康发展?
  3.如何充分利用引进的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具体的措施是什么?
  4.有能力利用引进的“多功能”的效益吗?有能力、有政策、有机制可持续地利用“多功能”的效益吗?
  最优化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这是工作的原则,也是对工作的要求。
  关于服务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收获”眼前的利益,不必多言。
  如何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最优化发展,“收获”长远的利益,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
  培养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落地人才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落地人才。只有培养出国际水平的人才落地,才有了永远不走的能达到国际水平的课程、专业,才有了能适应国际水平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技术,才有了能适应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学习、掌握一整套具有国际水平教育经验,也就是有了能培育国际化水平人才的“工作母机”,用这具有国际水平的又适应本国国情的“工作母机”,可以“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有了国际化的人才,就有了可以再造的国际水平的各项事业。这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着眼点、着力点、关键点。这就是长远的效益、多功能的效益,也是必须获取的利益。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几名世界有名的教授授课、引进几种教材、引进几门课程、学到一些高科技、引进一些技术而已,这是眼前的利益、暂时的效益,解决的是燃眉之急。知识、技术总会老化。输进血液的细胞总会死亡。这句话为我们的工作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仅靠输血活着不可持续,只有在自身造血功能上下功夫,才能可持续。这是规律,这就是对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一定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之间的关系,输血是眼前的利益,获得造血的功能才是长远的利益。“输血”是救急,能“造血”才能健康成长。这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造血”要有原料和功能。原料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必须弄清楚。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在能“造血”上下功夫,关键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功夫。
  前文已讲过引进,问题的关键是:
  1.如何消化?消化什么?怎么消化?如何消化效益最大?
  2.有消化的方法和能力吗?
  3.能否做到百分之百地消化?至少是充分消化?
  4.如何促进吸收?吸收什么?怎么吸收?
  5.有吸收的方法和能力吗?
  6.如何创新?创新什么最有效?
  引进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仅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消化”,如何“消化”更充分,要能为真正地吸收打好基础。一般说来,“消化”可以简单地看成是有理论,有目标,能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并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分析是“消化”的前提,分析是“消化”的基础。
  一般而言,分析引进的教育资源大致可以从以下诸方面进行:
  1.内容(教育内容、科研、内容等);
  2.形式(教育、科研的形式);
  3.方法(主要采用的教育、科研、实践方法);
  4.水平(达到世界何种水平);
  5.特色(独具的特点、特有的教育功能、特殊效益等);
  6.获得的效果所需要的条件(对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实践条件、科研条件等要求);
  7.对教育、科研、实践的工作的专题评价和全面评价;

  8.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可以借鉴的所有内容;
  9.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
  10.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的最大特色与成绩;
  11.其他。
  只有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吸收工作。“吸收”是我国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吸收”要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吸收的关键是吸收什么、怎么吸收和能吸收什么。吸收什么,吸收的多少、优劣,吸收的完全不完全,完全取决于引入的目的、内容、实践和效果。引入的目的越明确、准确,“消化”的水平越高越全面,观察分析得越全面、越彻底,消化得越充分,吸收得才能越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越有益,引进的“多功能”才能充分体现。
  引进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应当将优质教育资源“吃干榨净”。在引进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过程中,资源是固定的,能否“吃干榨净”,也就是能否充分利用资源的“多功能”的效益,不取决于资源,而取决于我国合作学校的“吃干榨净”的意识和本领。
  第一:有“吃干榨净”的意识吗?
  第二:有“吃干榨净”的能力吗?
  第三:有“吃干榨净”的方法吗?
  第四:有“吃干榨净”的机制吗?
  第五:有“吃干榨净”的较完整的理论吗?
  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显现出来的效益,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隐蔽的,有的显现在一段过程中,有的显现于全过程,要求中方合作者能用“三镜”来分析问题:
  即:用“望远镜”看,做到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用“显微镜”看,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用“广角镜”看,做到广开思路,博采众长。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有若干个项目,针对中国而言,它是一个社会实践项目,既然是实践,就应当允许项目的成功和失败、部分成功和部分失败。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都是有条件的,当条件不具备时,成功的机率小,成功的百分比小,这符合客观规律。
  作为合作者一方的中国高等院校,应当密切配合,研究成功的条件与因素,竭尽全力保障成功的条件,竭尽全力为成功的条件做好“服务”的工作。项目成功的效益越大越好,合作的双方受益越大。
  一般说来,“吸收”的着眼点在于:
  1.成功的因素;
  2.不足的因素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3.需要改进的内容、方法、程序、措施等;
  4.评价的方法和体系;
  5.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
  6.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
  7.对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启示;
  8.对中国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9.对推动、提高本校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10.在国内具有一定普遍价值的提高教育水平的经验。
  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关键的功能是再创新。再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的条件是什么?创新的成果可持续吗?创新的成果可以推广吗?创新对服务、提高、促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水平带来多少效益?创新的成果能否接受实践的检验,能否接受时间的检验。
  一般说来,创新的着眼点应当在服务、提高、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优化发展上下功夫。
  即:能根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践和所取得的经验,结合我国和高校的实际,为争取更大更优的效益,完善高校功能而采取的新的措施和方法。
  [责任编辑 杨鸿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45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