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点导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果说,音乐是思维的声音,是心灵的回响,是脆弱情感的共鸣,那么,用文字来描写音乐则多少有了些隐私的意味。在《音乐笔记》这本书中,著名作家肖复兴把音乐作为线谱,拨动着心弦,描写了他多年来藏匿于胸的对音乐的那份质朴的亲密情感。
  《小溪巴赫》是肖复兴《音乐笔记》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是作家对大音乐家巴赫其人、其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表现对他的敬仰,同时表达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本意主要是歌颂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高尚品质,但作者是从他的音乐艺术的角度来写的,而又用小溪进行比喻。行文中的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含蓄又形象,读之韵味无穷。读美文,跟随肖复兴聆听巴赫,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巴赫的精神世界,感受巴赫的高尚品格,从而获得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篇音乐散文,本文是以“情”取胜,文章看似零散但都是围绕巴赫的性格和巴赫的音乐展开的。全文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是渗透了作者对巴赫的敬仰,让读者感受到了潺潺小溪的坚韧、顽强、默默无闻、永不停息的品质,感受到了巴赫的品格和巴赫的艺术魅力。本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感情。
  纯朴灵动的语言是《小溪巴赫》的亮丽风景。如“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的旺盛”,这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不在意外界是否关注,拥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和旷日持久的美。巴赫的一生也似小溪一样是平静的,没有显赫的地位,过着贫穷而落魄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来自生活和灵魂的平静才使得巴赫的音乐在平静、谦和中蕴涵了惊人的力量。这是小溪的伟大之处,这也是巴赫的伟大之处。
  文章的结尾,进一步借景渲染音乐之美,如梦如幻的画面,令人回味,让人陶醉,引人遐想。作者将巴赫的音乐比作各种有形的意象,运用通感的修辞,将对巴赫音乐的听觉感受转化成形象可感的视觉体验,以实写虚,利用这些意象的宁静、温和与高远,生动地表现出巴赫音乐的纯洁通透、脱俗绝尘、隽永祥和的美感及深邃的内涵,倾诉对巴赫的颂赞之情,让我们更感性地理解巴赫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
  本文写法新颖,内蕴丰厚。作者巧妙地找到中心意象“小溪”,通过对小溪丰富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巴赫及其音乐感悟,小溪与巴赫有机交融,从而引领读者走进巴赫的音乐圣殿,走进巴赫的精神世界。
  读这篇文章我们重点在学习用借物喻人化虚为实的手法去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品格这一写作特点。
  作者写小溪始终围绕着巴赫其人、其音乐,写巴赫其人、其音乐又始终离不开小溪,而巴赫的品格又通过他的音乐体现。这样三者就密切融合在一起。作者用小溪作比喻来写巴赫,使巴赫音乐的价值以及他的高尚品质都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使作品闪耀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用巴赫的音乐来展现他的品格,也最具有说服力。
  巴赫的生平遭遇、性格品格如此震撼人心,作者在文本中为何只是借小溪的形象化虚为实,而不直接明写?结合总评句“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可知本文侧重于写巴赫在艺术与精神两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化虚为实的过程中,自然融合进巴赫对于音乐的热爱与执著,融合进巴赫在音乐事业上的遭遇与成就,阐明品格与艺术的关系,从而使文章中心更明确。
  “小溪”是巴赫和他的音乐的完美写照。小溪的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是与巴赫的性格、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相照应的。巴赫的个性沉静而坚韧,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而他的音乐却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成就,滋养着后世无数的伟大音乐家。随着作者对“小溪”意象的充分挖掘,我们对巴赫的了解也逐渐深入。另外结合第五、第十、第十一段中大河、高山与小溪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伟大”与外在无关,而与“精神品格”有关,因信念而一如既往——小溪涓涓细流、奔向大海是它执着的追求;巴赫一生贫穷依然虔心于音乐创作,不畏艰难、坚忍不拔。这正是小溪与巴赫品性的完美契合。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哲理:人生要有理想、信仰和追求,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最后三段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对巴赫音乐的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的形象化体验,在优美的文字描叙中倾诉着对巴赫的颂赞和慨叹。写小溪意象的融通,是作者深挚赞颂的延续。在探索和思考中,巴赫与小溪所拥有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已然清晰,但作者仍然没有停笔,似乎心中还有千言万语没有表达,那么就让作者心中的所有的对于巴赫的赞美之情在巴赫音乐的流动中延续,一如那“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的小溪。
  1.本文主旨是歌颂巴赫的高尚品格,为什么文中有很多内容写到小溪?
  2.巴赫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附:参考答案
  1.略。(见“难点指津”)
  2.结合“难点指津”谈,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52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