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点导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敏的作品常常从你我熟知的日常要素切入,耐心地、细腻地抒写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深刻地、敏锐地挖掘隐含其中的元素。这种深入生活的写作态度正是当下文学所缺失的。事实上,越是我们熟悉的生活越是具有挑战性,而最难抒写的恰恰就是直面生活的书写。
  看到鲁敏的《脸》,我会想起林夕作词、王菲演唱的被称为“最美歌词”的《脸》:“呼吸是你的脸,你曲线在蔓延;不断演变那海岸线,长出了最哀艳的水仙。攀过你的脸,想不到那么蜿蜒。在你左边的容颜,我搁浅我却要继续冒险……”可能是美的东西震撼人心是相同的。
  本文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唏嘘不已。诵读本文涌上心头的第一个词是“心醉”。世上有赏诗、赏画,赏建筑、赏山水的,没听说有“赏脸”的,而鲁敏偏要去“赏脸”,而且要到地铁站口去赏脸,赏来来往往、陌生人群的脸。因为这样的脸有故事,不可复制,既有往事、怪癖、放弃,又有前尘、细节、占有。它还耐看,即使穷尽一生心力也不能看得通透。它好像具有无尽的魔力,能使人毫无保留地臣服其间,沉湎其间,迷失其间而不能自拔。脸是一个人外貌特征最显著的标志,是辨识人的身份的重要根据。“脸”有表情,能打动人心,如成语:愁眉苦脸、灰头土脸、嬉皮赖脸,平头正脸,柳腰莲脸……如古诗: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吴均《小垂手》);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等不一而足。“脸”还具有传承性,它在某种程度上能留住青春韶华,能复制先辈神韵,能保住生物遗传学的成果,也能链接世世代代相衍的肉体。有时只消看一眼“脸”,就能使你回味半天,就能让你心醉不已。
  诵读本文,“心醉”过后,是“心碎”,是彻底的心碎。作家的用词呈现灰色调,甚至是黑色调。其间夹杂着太多的无奈与无助。如面对“浩渺深邃、无边无际”的“脸”时,面对无限可能的“脸”时,作家像走进了狂怒的风暴,瞬间“绝望”。如面对酷烈的夏阳从头顶直射下来, 眼窝处显得黑洞洞的“脸”时,作家觉得这样的脸就像是骷髅头,带着深不可测的忧戚。如面对剔除了“脸”的庞大而粗俗的肉身时,作家认为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只是一堆肉, 两只手, 心脏或者指甲。如面对拍摄者们用最无人性的角度把镜头逼到你的眼前,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人的脸就像子弹一样打进你的眼里时,作家认为这简直就是被迫与戕害,他们就像是正在繁殖的细菌慢慢侵蚀着你的肉体与灵魂。作家在描摹这些时选择的意象也是极尽伤感的,使人不得不很快进入设置的场景,与作品共鸣,与作家互动。“飘落的黄叶,细小的虫子,不合时宜的蝴蝶,虚构的田园气息都像荒诞的点缀,从拥挤的舞台上飞过,从缺乏柔情的面孔前飞过。”这很有点“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味道,显得分外冷峻奇峭。
  鲁敏的写作,常常是固执己见而不为它所动的,她坚持要接近或靠近她希望得到或看到的东西。似乎不那么明确,但也不曾闪烁其词,它像幽灵一样若隐若现又无处不在。理解本文的难处之一是以“脸”为题有何寓意?作家要告诉我们什么?脸自有脸的特质,有美有丑,有老有少,有时尚有落伍,有温良有无聊,有粗暴有愚妄,有作秀有猥琐……透过脸,能走进人的精神世界,能看透人的前尘往事;能看到繁衍的力量,能看到定格的心思;能揣摩城市的表情,能克服空虚的恐惧。作家于精心的叙事之中,巧妙的嵌进了说理的成分。让读者在领略作家叙事的旖旎风光中又不知不觉攀爬了理性的高峰。另外,作家的思维跳跃也比较大,每个片段之间看似不太连续,其实这正是作家的精妙之处,省却不必要的繁琐,以便在有限的空间里融进尽可能多的信息,也能更好地给文章“留白”,让读者回味。
  1.文章遣词造句很见功力,请从文中选择一处来加以分析。
  2.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附:参考答案
  1.如“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 沉湎其中, 迷失其中, 像走进狂怒的风暴。”一句写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臣服脸、迷恋脸、敬畏脸的心情,为下文探究脸的内涵与意义作铺垫。
  2.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75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