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师“无为” 让学生“有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燕玲

  [摘 要] 笔者以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无为 方法 能力
  “无为”思想最早由老子提出。其实,老子的“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是积极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无为”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意境。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就要求老师让出舞台,把表演的机会、成就感、幸福感让给学生,甘于“无能”,在“无为”中真正“有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支架式教学。对于学生能看懂并通过自学的知识点,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教师搭建知识框架,学生自主寻找知识要点。比如讲到康乾盛世时,列出要点:康乾盛世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学生根据课本自主寻找、总结,教师适当纠错即可。
  2.问题式教学。有的课本身可以设计成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一步步揭示历史的真相。讲到《国民革命的洪流》时,笔者开头即抛出问题:国民大革命成功了吗?学生很意外:什么是国民大革命?包含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判断成功的依据是什么……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踏上了探索之旅。学生讨论得特别热烈,其知识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有些课则可以在化解重难点时采用问题式教学,将传统的教师为主角的重难点分析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解决一个个问题,自主解决重难点。
  3.活动式教学。通过开展辩论会、演讲、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历史。如在讲到秦朝大一统的时候,学生对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难掌握。此时笔者设计了一场小型辩论会:秦朝建立后,关于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当时官员分为两派,以李斯为首的一派主张实行郡县制,以王倌为首的一派主张实行分封制。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官员,你赞成哪一派的观点?要说出理由。此时学生的意见一边倒,都赞成郡县制。这种讨论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经过思考,笔者在此基础上又给学生分组,第一组站在当时贵族的立场来思考,第二组站在功臣的立场来思考,第三组站在秦始皇的立场来思考,第四组站在平民的立场来思考。接下来,学生开始查找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涵,并开始比较两者的区别,看哪种方案对自己最有利。经过思考,一二两组赞成分封,第三组对半开,第四组旗帜鲜明地赞成郡县制。各派互不相让,辩论十分激烈。老师作壁上观,细心观察,不时摇旗呐喊。辩论中,学生的观点得到交流,思维火花不断碰撞,对知识点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不断升华。在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简单地做了总结。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辩论水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教师教得也轻松。
  4.总结、归纳、类比式教学。历史课常常要总结规律,行成“历史结论”,这个艰巨的任务同样也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其实,历史是一门讲究实证的学科,更好的方法是由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从旁指导。归纳法是从特殊、个别事实所获得的认识或规律,提高到一般性的规律和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也容易为学生所掌握。比如讲到古代战争——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后就可以问学生:你觉得古代战争的命名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然能够推出来,以后学生对类似的知识记忆就相对牢固许多,在学习中也能自己总结相关知识点。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所具有的的某种或某些相似要素或特征,推出其中一个(类)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类)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或部分属性。比如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分析淝水之战北方战败原因时,可以现回忆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再推导出淝水之战战败的原因,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上述这些方法,教学中常常使用,学生的历史学习就慢慢地“入门”了。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学生渐渐地就能自学了。
  众所周知,一些动物吃完后有一个“反刍”的过程。教学也有相似之处。讲完新课后,学生往往以为自己已经会了,但是一做题目就容易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识没有内化。所以课堂上讲完一段内容,我一般会留几分钟让学生把刚学的知识“消化”一下。看似浪费时间,其实在这种“无为”中,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将知识点理解、吸收。
  运用“无为”式教学,教师须注意:对教材要吃透;要研究学生,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等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技巧;要有信心、耐心、恒心,充分相信学生,在持之以恒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高明的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有为,教师无为;学生冲锋陷阵,教师摇旗呐喊;学生决战千里,教师运筹帷幄。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以发展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才能,发挥潜力,提高素养,感受成功探索的乐趣,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36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