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民医疗服务利用理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亚楠,陈在余,马爱霞

  摘 要:新农合承担了为我国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重任,自实施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制度运行、筹资和受益、参合与医疗服务利用等多方面对新农合进行了研究,然而却缺乏对现有医疗服务利用理论的系统研究。将通过对现有医疗服务利用理论的介绍,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进行分析,这对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医疗服务利用;供给;需求;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04-02
  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国家提出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新农合自2003年在全国21%的县市进行了合作医疗试点,截至2010年底,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6%,新农合已成为目前农民的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医疗行为的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和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并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需求和供给水平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对医疗服务理论的分析,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医疗服务利用理论
  (一)医疗服务需求理论
  由需求理论,我们可知卫生服务的需求或消费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持身体的健康,即健康的身体就是总收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则是一种派生需求,通过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达到提高总收益的目的。
  医疗服务需求行为理论认为患者在可供选择的医疗服务中选择一种能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即患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1]。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通过在需求方程中引入时间和人口变量对上述简单平衡模型进行了边际改善。Heller和Akin及其他研究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研究了卫生医疗影响因素的非连续性选择方程[2][3]。之后,Gertlertal.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现代卫生医疗需求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一般化[4]。此后经济学家一方面不断丰富该模型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利用该模型取得了大量经验分析结论。
  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理论分析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一般遵循一条基本研究范式,即从微观个人效用理论出发,通过建立个人卫生医疗需求模型,进而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获得经验证据[5]。已有的医疗服务需求理论研究表明,等候时间、就医距离、就医成本、疾病严重程度等,在特定的地区对个人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的影响都非常显著。
  (二)医疗服务供给理论
  医疗服务虽然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但其供求均衡仍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求的一般规律。在研究医疗服务的供给时,一般要先了解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特质,这些特质能够反映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特性。卫生服务提供者具备的特质包括: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得性、卫生人员情况、医疗服务水平、医疗费用以及服务满意度。其中,卫生服务可及性可用患者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和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进行衡量,一般患者离医疗机构越远、到最近医疗机构时间越长,则可及性越差;卫生服务可得性一般用医院的床位数、药品数量、医疗设备状况等进行衡量,医院床位数量越多、药品种类越齐全、各种医疗设备越多,则代表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越多;卫生人员情况包括技术人员数量、医院人员的学历水平或者职称状况,卫生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数量越多,则代表医疗机构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越高;当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水平越低时,则医疗机构愿意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越少;卫生服务满意度通常用就医等待时间或者患者主观感受进行评估,反映了卫生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卫生服务的质量。
  医疗服务供给行为理论中利润最大化模型提出医疗机构根据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定价。利润最大化模型认为业务级别高的医疗机构的竞争策略应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业务级别低的医疗机构则保证医疗质量的情况下,提供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可以得出医疗服务的质量(含技术水平和医疗费用)是影响患者医疗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Andersen教授创立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这个模型是理解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理论框架,用以寻找促进和妨碍家庭或个人使用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是衡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的基础。该模型包括四个主要部分:环境因素、人群特征、健康行为和健康结果[6]。
  环境因素中,外部环境主要影响个人的卫生状况,卫生服务体系则是影响卫生服务可及性、可得性和可接受性的卫生政策、资源、组织和筹资安排。人群特征包括倾向特征、促进资源和需要,这些因素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服务利用,进而影响卫生状况和服务满意度。健康行为包含个人卫生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前者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措施以维持和提高自身健康,而行为模型则假设人群特征对不同卫生服务类型具有不同的作用。健康结果则从个人认知健康状态、客观健康状态和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个人认知健康状态根据个人价值观、福利观反映人在社会中生活的功能、舒适和无痛苦,客观健康状态则从临床标准等客观角度判断个人的健康状态,而满意度则用等待时间、最近医疗机构距离、技术水平等因素来测量病人对卫生服务的个人感觉。
  二、我国农村医疗服务利用分析
  (一)农村医疗服务需求水平分析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显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无论在实施新农合前还是在实施新农合后,其两周患病未就诊率都明显较高,对疾病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的患者比例也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在住院服务利用方面,其在2003年的住院服务利用率仅为3.4%,2008年住院服务利用率则为6.7%;而在就医流向方面,农村地区的首诊医疗机构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其比例在2003年和2008年都在70%以上。
  可见,农村地区一直存在大量应就诊而未就诊、应住院而不住院的患者,其较多利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随着新农合的推广,农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长,对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因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而得到释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48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