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喻立森

  摘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把握国际机遇,破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三难”,即资金投入难、自主办学难与学生就业难;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凸显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性”,即人本性、公平性与公益性;必须瞄准强国目标,勇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三关”,即办学特色关、师生素质关与教育质量关。中国民办高等学校的举办者、董事长、校长,应该具备这种雄才大略,冲破其间的重重阻力,迎来灿烂辉煌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三难”;“三性”;“三关”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2—0001—06
  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社会日新月异。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倡导“教育立国”主张,到1972年《学会生存》提出“教育先行”口号,再到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出现,短短五十年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的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正走向趋同。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动机”,而且是迎接未来挑战、实现美好愿景与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源”。
  在这样的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怎样发展,成为牵动人心的一个论题。
  一、把握国际机遇,
  破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三难”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无论是欧洲中世纪的早期大学,还是中国唐宋时期盛行的书院,均呈“民办先行”趋势。
  欧洲中世纪中期,一些游学外域的学生成立了行会性质的“同乡会”(natione),聚集研究学问的学者们也成立了“教授会”(facultas)。“两会”的组合形成了“研究、保存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机构——大学(studium generale)。牛津大学创办前,英国学人曾经到巴黎大学求学。1167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与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争执,召回学者和学生。他们汇聚在牛津自主办学,12世纪末获得亨利二世承认,称为“师生大学”(Universitas Magistrorum Scholarium)。1209年,牛津大学学生在“习射”时误杀一名妇女而引起骚乱,部分师生逃到剑桥,创办剑桥大学,1218年得到亨利三世认可。
  中国唐代文化繁荣,“士人”倍增,集“藏书之所”、“读书之地”与“探讨学理”于一身的大学形式一书院产生了。“它始创于唐代,发展于五代,昌盛于宋代,延续起伏于元明清”,属于民办高等教育性质。半个多世纪前,“民办学校”开始在中国大陆弄得声名狼藉、销声匿迹。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鼓励个人办学,渐渐从“社会力量办学”演化成“民间力量办学”再过渡到“民办学校”。
  当代国外的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历史悠久,臻于成熟,数量比例高,质量水平好。“截至2004年底,美国全国拥有的高校总数为6412所,其中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4236所;而民办高校总数和具有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数分别为4365所和2516所,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8.1%和59.4%。可以说,民办高校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全美大学2009~2010年度100强排名中,民办大学占70%,前10名都是民办大学,前50名绝大多数是民办大学。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质量评估等方面,民办大学优异于公立大学。
  在2008年10月25~26日举行的首届新东方教育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救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新京报》特约评论员熊丙奇认为,“中国未来……不能指望当前的公办学校的校长成为教育家”。可见,国人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期望很大。
  今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我以为必须把握国际机遇,破解三道“难题”:
  (一)资金投入难
  资金雄厚,投入充足,是国外民办高等教育的荣耀,却也正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软肋”。
  根据董圣足博士的实地考察,“美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按数量排序依次是:(1)校友捐赠和企业赞助;(2)基金投资收益;(3)学生学费;(4)校产租赁收入和科研成果转化收益;(5)政府和企业科研经费”。哈佛大学“1991年它的确有一笔47亿美元的捐款。但是这笔捐款比起上一年度已经减少了5200万美元”。基金投资收益是哈佛大学一项不菲的收入,1991年陆登庭校长离任前夕,“随着证券市场行情飙涨,哈佛大学募集到的捐资资金剧增至100亿美元,又剧增至150亿美元,而且还在进一步增长中。哈佛的财务经理的年薪大约是2000万美元,这相当于一位年薪最高的教授的年收入的100倍”。
  其他三项收入不是很多,他们严格控制学生学费,将生均收费低作为年度大学排序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形见绌的是,中国民办高等学校很少获得资金捐赠,没有基金投资收益,缺乏固定教育投入。有的甚至只是贷款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元人民币圈地建校,依靠学生收费维持运转。在这点“少得可怜”的经费中,承办者还要千方百计地“赚点”归还银行利息、提高福利待遇、收回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抽取合理回报,等等。
  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53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当然也可以不提供支持。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解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资金投入难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国家“配套投入、逐年追加”的长效机制。譬如,投资额度的1:1配套,募捐基金的1:1配套,重大项目、设备经费、科研经费的1:1配套,等等。近期有地方政府作出决定,从2011年开始,对于招收理工科学生的民办高等学校,人均拨给2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财政补助。这是扶持民办高等学校走出资金投入困境的良好开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45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