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学而优则仕”到“研而优则仕”的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拉巴次仁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
  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而”是连词, “仕”做官为宦。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族,“仕而优则学”为他们而设。“学而优则仕”为平民而设,为未仕而学者设,此“学”即“内圣之学”。儒家认为个人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干预政事。“学而优则仕”,“学”者,“内圣之学”也;“仕”者,“外王之道”也。“学而优则仕”者,内圣而外王也,“为政”而非“为为政”者也,由“为己”而及于“为人”者也,此亦儒家学说之大本,它在孔子时代只是代表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它的内涵蕴含着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二、“研而优则仕”问题的出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生前的这一问曾引起广泛讨论。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先生指出:“可惜的是,有太多年轻人科研很出色,不久就听说当上了官,而从此也就听不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了。”
  由此可见,“学”与“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教育发展。有学者对我国教师队伍结构做过研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从事教学的比例偏低,一方面影响我国高科技人才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从而导致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能接受到优质教育,要想在缺少创新性研究的学校环境里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是不现实的。而且部分科技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学风道德下滑,诚信与社会责任缺失,也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三、“学”与“仕”的教育学意义
  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官僚制度提供了教育保障,在一定的时期内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向“唯才是举”的方向前进。而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被称为人类智慧最高贵的成果,并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对很多学习的人来说,知识成为了一种世俗工具,学习成为了一种功利行为。“学而优则仕”和“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了世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精神依托。在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很多人学业追求的目的仅是找到好工作,从事工作的目的仅是获得高收入、高职位,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淡化了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学而优则仕”中所体现的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被扭曲成了个人本位论。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求教者的工具化和奴隶化,使他们丧失了创新的追求、批判的精神以及人的精神信仰。
  四、“‘学’、‘研’而优则仕”的出路
  在追求创新的时代,“‘学’、‘研’而优则仕”的弊病日益暴露,这种“官本位”的意识存在严重制约着社会创新精神的提升。
  (1)学而优未必要仕
  “一国竞争力高下的区别,从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往往就在于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做的事不一样。竞争力相对强的,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使得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去创业;而竞争力相对弱的,往往是最优秀的人都挤着往做官的路上奔,社会缺乏创业精神。”如何促进人们的观念从“学而优则仕” 转变过来恐怕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学校教育应该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教学和学习的观念,将知识传授转换成能力培养并使人具有创新精神。而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也存在一定弊端,如考试目的功利化、内容说教化、题型定型化等,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来的是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创新能力普遍不高。
  (2)研而优未必要仕
  许多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前,一般都是教学或科研成绩显著,在同行中影响力较大的教师,学校便采用任命行政职务的方式予以认可,以示对人才的尊重。而一些层次较低的学校,其经济条件和学术环境等都无法与名校相比,也面临着优秀教师流失的问题。为了能留住人才,也把任命行政职务作为一种现实而又可行的措施。但是,“对科学家来说,无疑,时间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全力以赴的努力,不可能成为大师”。既不利于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也不利于培养下一代创新型人才。
  可以说,在一个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果不能从对“仕”的崇拜中走出来,在一个“学而优”的国家里是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的。
  参考文献:
  [1]罗安宪.“学而优则仕”辨.中国哲学史,2005(3)
  [2]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史秋实.李邦河:“研而优则仕”对创新无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3)
  [4]肖静.从“知识就是力量”到“创新才是力量”——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反思与重建.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方虹.“学而优则仕”,还是“学而优则商”?解放日报,2006(10)
  [6]张梦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委员求解“钱学森之问”——“研而优则仕”难出杰出人才. 科技日报,2010(3)
  [7]任初明,杨瑞勇.解剖高校教师“学而优则仕”现象.煤炭高等教育,20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89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