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代文学教学谈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波平

  摘要:当下经典失位、价值失衡,古典文学陷入困境。随意,古代文学教师应有自己的文学之路,既要适应学生,又要影响学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消弭浮躁心理,平衡文化心态,促进和谐发展,完善自我。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感悟与审美体验并行不悖。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87-04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大学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重技能、重实用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变得异常浮躁,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有些陌生甚至冷漠,尤其是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处于“鸡肋”状态。如此情形,古代文学教学何去何从?或做老学究,在脆弱的象牙塔里负隅顽抗?或成为时髦者,以文学为幌子,替媚俗、庸俗、低俗摇旗呐喊?或做骑墙派,拿古典的招牌与世俗谈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急需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来,要朝着审美化方向努力,力求夯实大学生的精神底蕴,力图构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传承文化,提升能力。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由于“诗性”意识的淡化,文学的身份正在变得模糊和可疑,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扮演的是独语者的尴尬角色,古代文学教学已岌岌可危。故此,在“唐诗咀华”和“宋词掇英”专题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体验与文学审美并行不悖。其间,诗与史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原始积累,读与写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实践创造,学与思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终极价值。
  一、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
  所谓诗与史,诗者,文学也,主要指文学作品而言;史者,史学也,主要指文学史来说。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诗为主,以史为辅,以史证诗,以诗明史,史诗结合,双管齐下。这样一种教学策略,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大有裨益。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使大学生在欣赏唐诗、品味宋词的同时,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储藏学问,增长才干,而且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自我。
  1.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是诗与史结合的理论原则。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诗”与“史”的关系时曾说:其一,史必征实,诗可凿空;其二,诗具史笔,史蕴诗心。前者是就“诗”与“史”的差别而言,后者是就二者的联系而言。而钱先生所看重的不是诗的“史化”作用(诗具史笔),而是史的“诗化”作用(史蕴诗心)。与史书相比,诗(含戏剧、小说)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虽不如史书翔实,却比史书来得高明。它通过文学手段所达到的艺术真实更具有典型性,更富有魅力,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
  诗具史笔。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无法超越的精神价值,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诗”(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历史意蕴,“文变然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他记录着历史、又演绎着历史、更传唱着历史。我们学唐史可以直接读唐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诚如(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一样:“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诗歌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堪称“二十八字诗史”(萧涤非)。通过凝练的诗歌语言,我们对唐朝的兴盛衰败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有了一个历史的判断和一个现实的体认。
  史蕴诗心。勃兰兑斯说:“所有的文学史都是当代史。”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折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内容和文化传统,不止记录当时,其影响可谓深远,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其内容、价值、意义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继承文学传统,发扬文学精神,其根本要义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面向未来。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地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文学史的阐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诗与史吻合,有时,诗(诗歌)甚至比史(历史)更能表现其真实,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诗”胜于“史”,甚至诗的内容与史料的记载相左,却能曲折地传达人物的心理,寄托作者的情意。如范成大《州桥》一诗:
  州桥南北是大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此诗系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国经北宋旧都汴梁所作,州桥在汴梁城内,据范成大日记《揽辔录》记载,断没有“遗老”敢在金国“南京”的大街上拦住宋朝使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来的。然而也可见范成大诗里确确实实地传达了他们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寥寥二十八字里滤掉了渣滓,去掉了枝叶,干净直捷地表白了他们的爱国心,以此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我们读来觉得完全入情入理。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激荡着陆游的心灵深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影响着丘逢甲的浩然正气: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澎湃着余光中心间永远的《乡愁》。
  2. 以诗为主,以史为辅
  以诗为主、以史为辅是诗与史结合的实践操作。如在讲授东坡词这一章节时,引用三句话作为标题来讲解:一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二是“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三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胡寅《题酒边词》),这三句话既是当时学者对苏轼在词作方面的经典评价,也是后世文人对苏轼在词坛上贡献的价值认同。在具体授课中,又用三个词语替代此三句话来讲解,一是创新词,二是豪放词,三是婉约词。三个词语的性质不同,“创新词”是动宾结构,“豪放词”和“婉约词”属偏正结构。三个词语内涵也就不一样,“创新词”为标题是从文学史的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创新词的作为和对词的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联),这是“史”。“豪放词”和“婉约词”为标题是从文学作品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词作品的不同风格和内容,这是“诗”。在诗的层面上来讲,苏轼作品中,豪放词代表杰作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词又分恋情词、悼亡词、中秋词和咏物词。恋情词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主要是书写人生之友情,“多情却被无情恼”,此乃人生中的“美丽的错误”,清丽舒徐;悼亡词如《江城子·已卯记梦》,主要是悼念亡妻,书写人生之爱情,“明月夜,短松冈”,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此乃人生中的“永恒的刹那”,哀感顽艳;中秋词《水调歌头》,佳节思念亲人,书写人生之亲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语期盼和祝福,此乃人生中的“痛并快乐着”,真挚缠绵;咏物词如《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对花感伤,顾影自怜,书写人生之心情,“似花还是非花”,认识自我,还原自我,此乃人生之“我思故我在”,哲思深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650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