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课新教 常教常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生花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老课新教;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7—0061—01
  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但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而且教材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形象、深邃的哲理、丰富高尚的感情等,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通过深入透彻地分析,挖掘教材蕴涵的哲学、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的精髓,会使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学会了做人。可也有少数课文是老教材上用过的,尤其是文言文板块。文言文板块随着教材不断更新改编,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大。如何把握这些老课文,怎样将新的课程理念渗入老课文,让老课文也呈现新课改的精神呢?唯一的做法就是:老课新教,常教常新。
  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知识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新课改的焦点。以往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字、词、句、篇基础知识训练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语文自身的人文性。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人们在关注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将“人文性”引入到中学教学的环节中。对于新课文自身已具有了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适时渗透,而这些老课文中所深含的人文性,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在教给学生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挖掘出教材中的人文性。毕竟这些文章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只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去教授,就会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如,在教授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教师应先讲解文中的古文常识——特殊的重要的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在课文分析中渗入人文性:面对强敌,心存畏惧,一味迁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学会用智慧。外延到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怎样与狼一样狡猾恶毒的敌人打交道?
  二、 知识性与生活性相结合
  许多知识,尤其是语文书中所选的文章内容,它都源于生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运用于生活。那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联系生活,使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如,《说虎》一文,老虎与人相比可谓力大无穷,又有锋利的爪牙,可最终却死于人之手,结论是“虎用力而人用智,虎用其爪牙而人借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联想思考“人可以借用的东西跟老虎的爪牙作比”,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也学会若处在逆境中怎样生智求生存。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文章一开篇就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历经了磨难之后才有所作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补充学生感兴趣、熟知的人物事例。如,华特·迪士尼之所以能设计出风靡全球的卡通米老鼠形象,是因为他多年与老鼠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稍一提示,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并且很快得出了结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还是一门教育学科,除了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功能外,还要“文以载道”,承载一定的思想文化内涵。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懂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历史责任感的时代意蕴,让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题材在语文教材中占一定比例。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合拍。因此,教师在教授语文时应把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以“为自己的小儿子进宫做事”为借口去找赵太后,并以”父母溺爱儿女之情是相通的人之共性”说服了赵太后……这些父母溺爱儿女,为了儿女,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现代社会不是仍然存在吗?《童区寄传》中区寄被豪强所劫而机智逃生,这不正是我们教给学生学会自救的现成材料吗?
  因此,笔者认为,老课不要因为它太熟知、太久远而忽视了它的改革。我们要用新的理念去教授,同样能使自己和学生享受课改的春风,享受课改的精彩!
  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663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