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话”教学开启学生成功之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独白式”教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话”语文教学要想顺利实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学双方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需要改变师尊之角色;学生需要主动参与,确立起对话意识,对话必须体现课堂的自主、师生的平等。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一般教学中的“对话”关系,它还包括着老师与教材的对话,师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师生对话,学生间不同形式的对话等。教师在教学中理解好它,把握好它,并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就能让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关键词:文本“对话” 师生“对话” 快乐“对话”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结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了,这无疑是给贫瘠的土地施加了新的肥料,在这片精神焕发和创意十足的智慧的沃土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茁壮地成长。尤其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那么该怎样去实现对话教学,让“对话”教学开启学成功之门呢?
  1 挖掘教材,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心智对话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落实教材,吃透教材是成功实现教学的前提。如果说教材是一首乐谱的话,那么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用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给乐曲赋予了第二生命。同样,教师和课程的对话也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赋予教材第二生命的过程。所以当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前,必须先让自己和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深钻教材,分析重难点,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并查阅资料,把课文当引子,向课外拓展,并且根据班级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合理的教法、学法。这样教师对教材高瞻远瞩的了然于胸,就可以让可以学生对话研究文本,如若抱着侥幸的心里随意提几个问题,让撒手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整个课堂将是一盘散沙,即使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再强,也无法做能工巧匠,学生学习的效果将不言而喻了。所以教师只有认真挖掘了教材才能具备高度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当好学生的伙伴、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2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和教材的激情对话
  教师感知了教材后,就要把教材介绍给学生。当教师把教材介绍给学生时,学生就要努力实现和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怎样才能顺利完成这一步呢?尽人皆知,教师的激趣、引导便是关键。学好语文,兴趣是关键。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之门槛,成为学生自由、自觉的生活,这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对话意识。
  3 巧设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的逐层对话
  教师巧妙设置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逐层对话。语文对话教学常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话题的设计要做到:一是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孔乙己》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二是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海燕》两篇,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请从语言、意境、取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学困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是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如学习《荒岛余生》,可设置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世界,评价鲁滨孙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师生对话的进程中,不自觉地使生与生的对话参与进去,引导学生与文本逐层对话,既充分调动了所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对话的自主性。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学习,使课堂的对话更有实效性。
  4 授以方法,注重学生和文本的精彩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去和文本对话。方法一: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评点批注不仅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更是用精当文字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评点批注的内容自由,可以谈社会、谈性格、谈政治、谈道德,谈一切想谈能谈的东西——只要是从作品生发出来的话题。语文阅读教学意义上的评点批注类似于评点式的读书笔记,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赏鉴、探究文字潜携暗系的各种“意义”并加以精到的文字表述。它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合作交流语言运用、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最能体现个性和才情。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评点批注式阅读:教师课前布置同学们在阅读《水浒》相关章节的基础上,合作探讨,用简略的文字尽可能多地在书上写下旁批夹注,点到为止。方法二、让学生静心读书,不急躁、不马虎,反复地读,并及时作出圈点勾画,学会揣摩摸文章的字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一遍又一遍地和作者“对话”。从而读出文味,读出感情,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学生才能深入文章所营造的世界中,由文章生发情感,让文本进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融入文本之中,与作者、与教师达到情感共鸣。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所传达出的情感,我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开头处的景物描写,并品味关键字词,渐渐地学生从冬天的寒冷中觉察到了作者内心对故乡所生发的悲凉之感,也理解了此处景物的妙处。所以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朗读的训练中,激活学生的“悟性”,真正实现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对话,感悟作品所传达出的理性美和人性美。   5 巧用策略,诱发学生与教师快乐对话
  众所周知,教学最为成功的便是:在课堂上学生能与教师尽情交流,并能大胆地质疑,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境地,使师生对话取得胜利呢?经过无数次观摩,细心体味,我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5.1 教师及时转变角色,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对话。过去,教师处在“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的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器;过去教师板着脸,要求学生安静,并将所听写下来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要想努力改变过去的境况,教师及时转变角色是前提;激发学生主动对话,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则是对话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点评,谈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本意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竟然说:“老师,我觉得这两个骗子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当时一愣,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储备,再说骗子有什么值得学习呢?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让他说说为什么。他说:“这两个骗子之所以行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衣服定下了这样一个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人们心理最脆弱的地方,他们敏捷的思维、善于揣摩人们的心理的本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听后对他富有创意的答案大大的鼓励了一番,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这两个骗子的思维和洞察力是值得学习的,但行为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位同学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给以批评,那么交流很难进行的。而现在要实现对话,必须让学生大胆张嘴,大胆地超脱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严师,而必须学会以各种角色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对学生定要笑脸相待,给学生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和你实现感情的升腾,一同去领略教材的奥妙。
  5.2 教师善于创造情境,激励学生乐于对话。为激起兴致对话,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活动场景:用辩论,开心辞典,实话实说,新闻播报等形式。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针对科学小品文语言枯燥、乏味而所选的材料又是许多中学生感兴趣的特点,将整个教学设计为新闻播报的形式,让学生抓住新闻六要素模拟记者现场播报,既让学生了解到了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又能充分展示自我的才华,还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5.3 教师注意适时评价,鼓励学生敢于对话。尽量不在课堂上训斥学生。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得很完美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赞美;对回答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引导其纠正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读、问、答,达不到欲期的目标时,老师也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比如,在朗读文言文中,有些同学读不通,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甚至六七次,才能读好,教师就应适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有读的勇气和改正错的机会;有时有的同学抢答却错了,鼓励其再思考;有时课堂上有调皮捣蛋的、接话茬的,教师且莫失志,应及时根据其特点指导纠正,尽量不去破坏融洽的学习气氛,不能因他们不好的表现而大发雷霆,从而影响学生们学习激情,打击学习的信心。
  总之,“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相信,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把握好对话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展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
  [2] 《初中语文教学通讯》
  [3] 《中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689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