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绝望是不存在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世虎

  一
  有人说,好的阅读是对心灵的洗涤和升华,而优秀的书籍更是思想的“清洁过滤器”。一本好书是值得去反复咀嚼的,每读完一遍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余华,我是很费了一些心思和精力的。以前读过他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隐约觉得他是个残酷的作家,把现实撕去表皮给人看,惨不忍睹。
  第一次读《活着》,感觉就像自己的心坠入了一片黑暗中,令人窒息。以至于那几天吃饭、工作、睡觉都沉浸在文章的情节中不能自拔。
  于是我提醒自己,强迫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又阅读了两遍,因此我保留了自己清晰的感受。这次余华把生活撕扯得比以前更加悲惨,更加零碎,仿佛就是一场浩大的人生悲剧。
  但至少,我喜欢“活着”这个词,充溢着压抑的活力和黯淡的温暖。
  二
  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真实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如何坚强地走下去?——于我,《活着》努力在讲述的,起初只有这些。
  我以为,余华在写《活着》的时候,思想是有过挣扎的。一个作家能把生活铺陈得如此颓败不堪是需要一些勇气和对自己的说服力的。小说主人公福贵被置于始终失去的位置:失去家产,然后失去在茅屋简单快乐的生活,失去母亲,再相继失去一对儿女,直至失去妻子,最后失去女婿乃至这个家庭唯一的香火——外孙。最后他还留下的是什么呢,是一头叫“福贵”的老牛。
  让福贵失去这一切,余华似乎仍意犹未尽,连失去的次序都推敲再三。他一次次地让福贵失去当时最不愿失去的东西。生活的现实,就是如此吧。生活最坏,坏不过福贵吧。撕裂,只是余华的第一道工序。
  也许你认为福贵在如此的现实面前,该失去生存的勇气了吧。要知道,每一次的失去,都充斥着扼杀福贵生命的力量啊!但不,余华在这时候就要开始显示人性的力量了。一次一次,福贵只是直面惨淡的生活,甚至一次一次的撕裂,只有让福贵日渐习惯,习惯生活本来的样子。于是,他默默承受,一年一年地活了下来。
  绝望是不存在的。
  三
  还有一些东西是读了《活着》之后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
  苏东坡讲作文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一直以为生活亦是如此,不曾意识到的是,就连惨淡的生活也是这样。
  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家业凋零,亲人早殁,如此惨淡的生活,大概也是另一种绚烂了。但他的晚年生活却并不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只是懒懒地赶着他的“福贵”,每天几遍地念叨亲人的名字,以此来纪念以前绚烂或者说惨淡的生活。绝望是从不存在的,于他,生命变成了和吃饭睡觉同样平常的事,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死也只是不活而已。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失去并不总是失去,就像结束并不只是结束一样。我以为,这也是余华在作品里想说的话。龙二神气活现,赢了钱,夺了地,以为日子从此就衣食无忧了。谁知命运无常,夺的地被分了,命也没了。“哪怕他有五条命也全报销了”,作家冷冷地写出这么一句有趣的话,似乎想说的是,福贵莫名其妙地就拣回了自己的命。那么前日的失去,是不是为了今日的得到呢。“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失去和得到,本来只是一线之隔。
  那么,绝对的绝望也就不存在了。
  四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如此,那似乎就该像余华笔下的老全那样叫一声:
  “老子死也要活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28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