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为有不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俊轩

  冰心老人说过:“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其中知足知不足是思想上的功夫,实际行动是有为有不为。子曰:“必也正名乎。”始终要定义;俗语又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行动等于空话。两者并存,才知道什么是有为有不为。
  有为是指做该做的事。何为该,难给出一个标准。积极有为的儒家说:“君子无适无莫,义之于比。”只要合乎义,就知道为还是不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中国对有为的最高标准。国破家亡之时挺身而出,如文天祥,即是一例。他坚决抗元,忠臣烈士,一片丹心照汗青,流芳百世。有为的人物不多,却也教会我们是非对错。耶稣甚至为世人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呢,标准高得让人汗颜。而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达到至境,依目标而做,即是有为。义之于比,心不违仁,为圣人所赞颂,凡事追从至善,即使犯错,错误都能譬如昨日死,即是有为。
  有为之不二法门乃为大于小。大的善行,是世尊,基督做的,不能做到吧?不然,如来说法数十载,才使佛教出现,渡尽众生,使其脱离苦海;耶稣最初也被世人怀疑,经过长期传道,人们才相信他是神之子。可见没什么事业或成就是突然出现的,都是由小处做起,如来布施、耶稣传道也是此理。李嘉诚的王国够大了吧?但也是由小小的胶花生意发展而来的。当今青少年多无礼,要改进可从小事,如让座、慎言及勤奋等着手。改变其实是适应的过程,非不能也,只要想有为,都是小事一桩罢了。读书即感疲倦,何不先读十分钟,累次加长,直至渐能温习一小时不倦。有为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有所不为者,即不损人,避免错误。有些行径损人不利己,比如盗取财物,尝过甜头,以后必定愈做愈大,最终只会“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损人利己亦不可为,若人人如此,世界便陷入无间争斗;若人人有不为,何须涅槃升仙上天堂,人间即是乐土。所谓有不为,莫过于此。今人好言语浮夸,空虚不实,应学会闭嘴、寡言,可从佛家不妄语、不起恶念、不为恶做起。若有人肯走这独木桥,有所不为,即是人杰。学生们少不免会抄功课,若事事自己认真完成,不如此懒惰,既能吸取更多,又能坚定原则,成为一个有所不为的人,在芸芸众生中,当为奇葩。有所不为以存高洁之人格,是今世一条清流。
  有不为是古代的修身平天下之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山下,守住忠义大关,求仁得仁,万古垂青。宋代杨业战败不降,身死虽哀,忠义昭彰,浩气长存,若国家多些有不为的杨业,还担心什么?有不为即是知止,英主有时亦做不到,汉武帝、唐明皇,亦败在此。雄才大略的刘彻北伐匈奴,开疆拓地,却追求长生不老,声色犬马,多招方士,后宫三千,岂不谬哉?唐明皇开创开元盛世,不能居安思危,为万不可为之事,让边将坐大,又沉迷女色,宠信小人,几乎亡国。若二帝有所不为,国家之事,未至于此,个人亦不必晚节不保了。
  有为与有不为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一切做与不做的标准取决于个人道德、民族大义、国家利益。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不落伍,因为至理之所以是至理,以其恒久不变,导人向善。领袖看群体福祉,个人看利人利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拿捏好“有为有不为”。掌握是靠实践,何不由小事做起,改变自己?让错误譬如昨日死,为人生定下目标,一步之遥而已,为吧!
  简评
  这道命题作文,内地的许多学生都遇到过。香港的黄同学用宽广的视野选取了由古及今从基督教到儒学等众多事例来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选择,内容与角度皆有新意。
  本刊最近刊发了不少港澳台学生习作,希望在交流与碰撞中,给大家更多启发。
  (编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53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