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锡绣素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玲 刘琼

  赵红育的外表,非常符合人们对一位女性刺绣艺术家的想象。清新,雅致,灵动,嗓音委婉,神情柔和,举手投足幅度很小,带着一种舒缓又精准的古典节奏。吴侬软语本来好听,又是在讲那么美的刺绣,非常自然地带你进入到无锡精微绣的唯美世界:
  “无锡精微绣,是苏绣分支,它把刺绣的精、细、美表达得非常透彻:远看诗情画意,近看人物神情毕现,用放大镜看,更是惟妙惟肖。”
  历史上的江南,有着悠久而发达的手工业传统,不断汇聚了各方文人雅士,商业繁荣的同时,这里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趣味也有了长久的积累。晚清以后,上海、苏州、南通,都有民间开设的刺绣传授组织。光绪23年(1897年),李佩黻、李韵和妯娌在无锡当地创办了锡山绣工传习会,来学习的多是闺中少女,传授的是富有观赏价值的“闺阁绣”,吸收上海露香园顾绣的精华,风格上讲究江南文人画一样的淡雅清丽。“学者上百人”,锡山绣工传习会影响所及,这一时期,刺绣名家辈出,生产规模也很大,传习会的绣品在当年世博会、国际博览会上屡获金奖。这一切成就了无锡刺绣的鼎盛,绣工会的成就赢得了当时农工商部“精制绣品、折法改良”的银奖牌嘉奖。赵红育的师傅华慧贞就是锡山绣工会的第一批学员。
  赵红育1973年开始跟随华慧贞师傅学习刺绣,算起来,当时6个学生,跟着3个老师傅,就是锡绣的一条命脉了。刺绣很讲“心灵手巧”,赵红育悟性好,天分高,灵感不断,绣品出众。她的第一幅单面精微绣作品是《观音》,图中观音的衣纹上,绣着三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700多字,每个字比粟粒还小,却字字清晰工整,笔画流畅。第一幅双面精微绣《寿星图》,火柴盒大小的绣品,笑容可掬的寿星佬,飘飘扬扬丝袍上,500个寿字纤毫毕现。1989年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长40厘米、宽16厘米,半个笔记本屏幕大小的幅面,一支26个人、21匹骆驼、4匹马、5头小毛驴和3头猎犬组成的商队。针法极其复杂,巧夺天工。“狗要用施毛绣,刻画出狗毛茸茸的感觉;骆驼则用乱针绣,不能太乱,刻画出骆驼皮毛的感觉;人物的衣服则用套针绣,才能有丝绸的质感。像人的眉毛,常常只能是凭感觉才能描绘。”生动精细,疏密有致,意境深远。
  赵红育主持创作的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这幅耗费8000多工时,用3000克20种不同颜色头发完成的绣品,其精湛的绣工,让人叹为观止。1800多个半寸大小的人物,每一个都姿态生动;房舍楼宇1200余间;大小桥梁20多座、船只280余艘。用了散点针、滚针、缠针、虚实针、套针、接针、铺针等多种针法,头发天然从乌黑到雪白的层次丰富的色泽,完美地表现出工笔的神韵,而刺绣材质的特殊,又呈现出与笔墨不同的层次和光彩。
  刺绣的魂就在其精、细和美。精微绣体现了这种极致的精细美。与通常双面绣相比,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用针用线用料用色上更加严谨讲究,尤其在绣刺细部时,须将一根丝线分成七十至八十分之一,局部细微之处,无法用笔勾勒,全凭手眼与心灵相通方能绣成。
  有人说,全部女红里,说到境界,刺绣当为最上。道光年间,寓居无锡的刺绣名家丁佩在《绣谱》里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为“闺阁中之翰墨。”近代极负盛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为一代刺绣大家沈寿记录整理的《雪宦绣谱》里也记录了沈寿这样一句话:“久而久之,遂觉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既无不可入吾绣。” 赵红育的刺绣生涯接近40年了,她说现在绣花时候终于可以坐直了,年轻时眼睛近视,头要低下来靠近看,现在一来眼睛略花,和近视相抵;二来,一针一线的40年,针法,万物,了然于心。
  (文中主人公为“中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
  (原载《人民日报》)
  赵国庆荐
  推荐者说
  主人公赵红育是工艺美术大师。介绍人,介绍作品,介绍传统工艺的传承。该文的写作是很有难度的。是写人的记叙文,是刺绣工艺及历史的说明文,也是刺绣艺术品的鉴赏文。三者结合,缺一不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53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