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悲剧中的人格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静

  摘 要: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人格美 悲剧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
  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可以说,《离骚》是楚国当时的一面镜子。怀王的“不寐”、“众皆进以贪婪”、“吾不能变心从以俗”,这些是屈原悲剧的根源。《离骚》正是通过屈原与楚王、党人间的矛盾,现实的残忍与理想的崇高的统一,现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来揭示屈原悲剧的本质。在《离骚》里,丑恶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既斗争又统一,形成绚烂多姿、震撼人心的壮美情景,发出净化心灵的伟大力量,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悲剧的两大因素是现实与理想,它们表现为命运感和崇高感。命运感是现实,真实地描写现实一切,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情;崇高感就是坚持正义,坚持实现美政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死而无憾。作者那种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品质跃然纸上,让我们震撼,为之感动。《离骚》的命运感与崇高感相互交织,表现了主人公的悲剧境界。
  二
  屈原的人格美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思想、《离骚》中,屈原表达了他作为高阳帝之苗裔的自豪感,有崇高的使命感,有父亲对他的殷切希望,有他光宗耀祖、造福百姓、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在血脉上屈原和楚国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同宗的意识让他时刻为国家担心,希望国家强盛。因为爱国,屈原主张美政,进行变法改革,修明法度,他的各种思想是以国家为中心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就算被流放到朝廷之外,他也心系楚国,就算当时良禽择木而栖的风尚盛行,他也依然选择忠于自己的国家。当屈原决定远走他乡时,他仍然挂念着楚国,在《离骚》中叙述道:“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屈原从全局利益出发,在考虑问题时也很全面,他设想自己祖国的未来,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牵挂着故国,他的高尚情操让后人敬仰。其次,屈原具有批判精神。性格中的执著令屈原一生洁身自好,注重个人素质培养,在险恶的背景下、极其残酷的现实面前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展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美。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屈原从不逃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始终勇敢地直面惨淡的现实,以批判的态度处理问题。再次,屈原具有直面人生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无惧的战士。他大胆怀疑,眼界开阔,上下求索,追求真理,正视人生。他了解整个社会现实结党营私、楚王善恶不分、朝廷内外互相勾结的污浊之气,他更清楚奸佞小人嫉贤妒能、营谋私利、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伎俩。看到这些,他没有选择随大流,也没选择归隐山林而是进谏忠言,揭露现实,无情批判。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为正义而献身。所有这些都渗透在他的诗歌当中,构成了屈原强烈的惨淡的人生和那种上下求索的悲壮精神,这种精神也构成了屈原人格美的一个侧面。在《离骚》中诗人一方面对丑恶的现实进行赤裸裸的揭露,如“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细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另一方面,他又表现了自己坚持正道、不改理想的决心,如:“虽体解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他历经磨难、饱受艰辛,却始终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积极人生态度。正因为他爱国爱民的坚定信念,所以他执著地追求着,面对黑暗的现实,仍然不改初衷,不断地探索人生真谛,思索终极真理。
  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屈原虽死但他还活着,他的肉体的毁灭,标志着他伟大人格的呈现与升华。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在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他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与人生精神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75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