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课堂 陶冶美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晓彬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课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美术常识、传授美术基本技能的必修课,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应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丰富审美情趣
  传统教育的实践教学常常是教师手把手地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他们的审美力。教师根据美术课不同类型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去寻找美、发现美。如上写生课,可以改变由老师布置道具的习惯,引导学生自己上台摆静物,启发学生从哪个角度摆设最好,背景布应该选用什么颜色好,让几位学生轮流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肯定一种最好的摆法。这样的教学导入比起由老师“包办”的要生动得多,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摆放中去观察、设计、创造,从而去领会美、发现美。可以先观看一段录像,认真观察画面上的景物、人物特点,然后选择一个精彩、印象最深的默画下来。这样,不但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说教示范、临摹,而且从中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除了一般的课堂教学之外,在我看来,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讲述某一故事、某一有趣的精彩画面,然后想象一下这个画面的美在哪儿,再将其描绘下来。这时,可将全体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让每个学生都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技艺,表现一下自己对画面从内容到形式美的理解和表现,通过同学们的不断补充、添画、涂色,最后老师作总结判断。在比赛的竞争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适当地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审美力。
  二、加强引导,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1.结合教材,渗透美育
  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有手工、绘画、欣赏等,都蕴涵着美育。因此,在每一堂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如上第七册的欣赏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这一课时,教师除了直接介绍有关古代国画的历史之外,还可利用收集来的仿真古画挂历、图片,播放有关古代中国绘画作品欣赏录像,从讲解画面上的有关内容情节入手,或收集一些故事、名人轶事等富有趣味性的资料。通过画家的亲身体验,将封建朝廷官僚“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这一幕幕就展示在我们面前。在人物的造型、表情、动作的变化方面可谓惟妙惟肖;在绘画功力、线条的流畅、色彩的烘托渲染方面,也体现出特有的魅力。通过介绍、讲解、分析、引导、提问,陌生的历史就会回到熟悉的生动画面上来,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2.回归自然,辨别美丑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指在教室里上课,也可以将课堂移到教室以外,操场、花圃、草坪、沙滩、河畔、公园等。教学环境的变化,更能调节学生的情绪。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和韵味。如:绿色的树木丛林、花草,可以给我们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感觉;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原野,给我们以开阔、壮丽的美;雄伟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闹市、大街,给人以热闹、繁忙的美感……此外,除了正面的引导发现之外,反面的比较鉴别也是不可少的,如胡乱涂抹的墙壁、随地吐痰的路面、杂乱的房间等,给人们以不美的感觉。通过比较鉴别,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美的内涵,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3.大胆实践,创造美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美,然而美需要人们去发现,去感知,去表现,去创造。对于没有基本感知、欣赏和表现美的能力的人,美是不存在的。如在美术活动《秋天的田野》这一单元里,我以西斯莱的名画《麦堆》和高更的《堆积着的稻草垛》为欣赏作品。让学生首先感知名画的色彩美,观察作品的人物、事物、景物及构图的美,进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此作品抒发了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等崇高精神的赞美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激发孩子们创作欲望,尽情地述说自己对秋天田野的印象,一幅幅生机盎然、繁忙而喜悦的人们的秋天丰收图就在眼前,孩子们带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热爱的情感而画,带着自己的向往而画,带着自己的丰收喜悦之情而画,这样通过欣赏,使学生视觉获得审美愉悦,并展开讨论,把感受通过自我创作表现出来,从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十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86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