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翟好林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真实的语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快乐学习。通过优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1-0066-03
  一、巧妙创造真实的语境,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要求外语教学要充分体现语言技能(实践)与语言知识(理论)的关系,即要求通过语言活动的实践来掌握知识,并以这些知识来巩固、提高进一步的实践。“具体的说,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用语言做事”为核心,以真实生活为主线,有序呈现并巩固语言知识;以“用英语做事情”来带动语言知识内化和能力的转化;以“Can Do”即语言的综合运用为标准来检验知识的运用水平和等级”。但是,由于我们是非英语母语国家,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无障碍的理解理静态的文本内容,就需要教师费时费力的创设具体的英语语言使用环境,创造更多的英语国家的语境,才能降低新知对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快速的融入英语情景,愉快而又主动的进入学习英语知识的海洋。然后,才能做到“用语言做事”,才能把习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环节,增强教学效果,减少教师过多的引导“废话,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学生与文本之间迅速产生信息快速交流的通道,实现教师、文本、编者与学生等多方面的对话。达到在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语境中快乐的建构知识,取得教与学最大效果。如: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对于其内容来说,内地的学生很少去过迪斯尼乐园,更不要说晚上在新加坡观察夜间动物园中的动物了。此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Flash,快速的展现妙趣横生的迪斯尼乐园,充满神秘气氛的夜间动物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品味文本所展示的美妙的英语世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再顺利导入课题: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激起学生进一步自主阅读、了解内容欲望,并给以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顺利解决课后的一些阅读问题,如:Singapore is a big country in Europe.It is best to visit Singapore in autumn. 让学生自然、自主和自愿的参与听、说、读和讨论,缩小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二、合理利用真实语境,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往往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如果依靠教师的讲解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新课导入,造成师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语言的实践机会,学生往往有话可说,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词法和句法的讲解与学习,不重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灵活运用。这就造成不少学生只能从例子和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即使他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也是肤浅的,遇到不同场合的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或敷衍了事,无法向深度拓展下去。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用结合,让课堂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景可用,有话可说。如: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师为学生提供多个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坦然面对,灵活使用。又如: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wear jeans to the party?If you are going to stay at home you’be sorry.虽然多媒体技术能给我们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依然要时刻记住多媒体只是我们的教学辅助工具,课堂是一个是教师、学生和编者等多方对话地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思维随时都有变化,多媒体的预设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力地接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现代教学的“主题确定,学法多元”的思想,实现“以学定教”,“学展点练”的理论。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营造清晰的知识框架
  正如中国教育专家于春祥所说:“再完美的课件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板书。”其原因有三:首先,课堂是师、生和编者等多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动态生成过程,任何预设的课件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都不会也不应该完全一致。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课件意识太强,那就容易让课件牵着老师走,老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上老师被课件所累,学生却成了课件的观众。一旦课件扮演了替代学生思维的角色,师生的互动就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学就入了歧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完全拘泥于课件,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这样看来,板书必不可少。其次,板书的示范作用课件无法替代。尤其是字母教学,教师书法运笔的特点,书写结构,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进行模仿,教师的这种示范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另外,在新授课过程中板书既能缓冲学生的感悟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时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要求,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及创造性。这就会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不同的教学成果,有些甚至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如PEP(五下)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B Read and write 和Story Time(Read and write是学习重点,要求精学,Story Time 作为一篇拓展阅读来处理),本来因为其内容相似,Story Time只是作为其补充内容, 对Read and write进行巩固与拓展。但是在实际教学时Read and write中的“Winter comes. Zoom and Zip don’t skate. They sleep.”和Story Time中的“Zoom:I am going to Canada. It’s winter there now. I can skate.”相互矛盾。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全部动态展现修改内容,即使是电子白板也要来回切换屏幕,这会让整个教学环节纷杂繁芜,教学内容让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板书动静结合,可以及时地并直观地呈现课堂新得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即时展示课堂教学的进程,既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持续的知识脉络体系,从而有效地的帮助学生思考与整理所习得的新知,也可以帮助老师把握与调控教学的快慢节奏和“偶发”事件。因此,多媒体课件要与传统的板书多元共生,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服务。   四、合理组织和精简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展示的舞台
  多媒体课件本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引领、拓展学生思维。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进行结构性的改造,从而提高课堂的动力源——学生的主动性,把教师的权力交出去,还“权力”于学生。多媒体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包办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在每帧幻灯片之间要刻意地设置较大信息差,特别是复习课。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样就会让整个课堂“百家争鸣”,精彩纷呈。也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留白,让学生对问题考虑的更全面、更完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我们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尽可能的提供发展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利用多媒体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如: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幻灯片可以展示一个晚会现场,然后展现课题: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让学生自己述说这句话的意思,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应该怎么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英语中还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做?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come用了原形,哪些词后还可以接原形,哪些词还可以表示邀请,他们区别是什么?在静态的教材中和动态的课件中设置矛盾,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水到渠成的引出 could、would、let’s 等均可以接原形,进而延伸出他们各自的回答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实现知识的真正迁移。
  总之,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是如此。“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不能代替学生的逻辑思维,多媒体技术对知识的形象展示,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语言的陈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多媒体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才能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自我化;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课堂、参与课堂、认识课堂、喜爱课堂和体会课堂;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新知对他们产生的压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满足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实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琳.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N].中国教育报.2012-05-18(7).
  [3]于春祥.春祥课典专栏[N].中国教师报.2011-10-12(6).
  [4]李世军.新课堂“流行病”诊治[N].中国教师报.2012-06-06(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94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