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且行且珍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喜欢教育。纯真向上的孩子,辛勤耕耘的教师,改革创新的校长……回忆自己的采编历程,一个个采访对象浮现在脑海中。曾经,我没想到自己能如此贴近教育,直到我成为一名教育新闻工作者。当我用笔、用版面为教育战线服务,为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贴近教育一线是幸福的。羡慕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敬佩呕心沥血的人民教师,景仰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教育事业的神圣,也感受到职业的责任和使命。
  当接到采访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的任务时,我心里揣摩着,一个获得如此崇高荣誉的幼儿园园长,有哪些特点,会不会有架子?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吴邵萍总是充满笑意,和她聊天,我总会不自觉地被她的快乐感染。我还记得她蹲下和孩子说话的样子。“蹲”早就是她的习惯。从吴邵萍身上,我感受到了她对孩子的爱,也学到了和学生平等的精神。我想,她能成为幼教专业的领军人物,并非一日之功。从吴邵萍身上,我感受到了她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也学到了勤奋与执著。从吴邵萍身上,我感受到了她对青年教师的真心培养,也学到了无私和传承。
  感谢教育新闻工作,让我能接触到如此多的一线教师,他们的无私奉献,给我感动,让我成长。
  关注教育热点是快乐的。近几年,我一直致力于深度报道。我以为,如果能成为思想的引领者,我们的报道就真正有了深度。教育热点报道无疑是吸引读者、引领读者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之一。如何挖掘热点和亮点,如何体现专业水准,如何成为思想的引领者,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一旦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的报道具有了思想引领性和专业服务性,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快乐。
  2010年秋季,南京市第一中学开设“崇文班”,请大学教授给高中生做导师。社会媒体报道只有几百字的简讯。我们挖掘出了背后的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并准备以此切入,回应当时社会热切关注的“钱学森之问”。首届“崇文班”的名誉班主任是饶子和院士。看到我们定位于创新人才培养,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饶子和,虽然很忙但仍爽快地接受了我的专访。我们当时推出的核心观点:创新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也逐渐为更多人接受。
  聚焦教育难点是自豪的。虽然我只是教育新闻工作者,不能像教育工作者一样,亲自操刀改革探索,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推动、参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孩子用稚嫩的笔,写下自己的梦想是考个好高中、好大学,可能我无法真切感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城市高中的渴望,对未来的渴望。如果不是听到打工子弟学校校长问:城市接纳了农民工的劳动,为什么不能接纳他们的孩子?可能我无法深刻感受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对孩子未来的忧心忡忡。我从2010年开始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难题。2012年年初,我再次聚焦流入地中高考政策,推出系列报道,并深入探讨“人口洼地”、财政支出和“高考移民”等敏感问题。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各地实施方案也将于2012年底前出台。我高兴,随迁子女升学终于见到曙光,我自豪,我也曾深入剖析随迁子女的升学难题,参与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想,能为我们优秀而可歌可泣的教育工作者服务,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眼中有思想的朋友,能推动、参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也是幸福的。且行且珍惜。
  代表作品:
  1 《吴邵萍:智慧园长的幸福人生》,原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2月18日第一版。
  2 《聚焦贫困学生营养状况:顿顿黄豆蒸饭咋长身体》,原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8日第一版。
  3 《优惠政策离创业大学生有多远?》,原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7日第三版。
  4 《流入地中高考,深入推进有多难?》,原载《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4日第三版。
  5,《民办校硕士怎么保证含金量?——5所民办高校负责人回应“升硕”质疑》,原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3日第三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21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