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一种有效叫快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健

  《金蝉脱壳》是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观察知了脱壳的奇特动人的情景。教完以后,不禁感慨连连: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在提倡、追求有效,何为有效?怎样才能达到有效?且不说曾经思考过多少回,我更是查阅过诸多资料,也未能做到了然于胸。而此篇课文的主人公——不妨称之为金蝉老师,却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现有效,就必须做到如下:
  一、我脱壳,我独特——播种快乐
  (课文链接: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出现了几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道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棵花椒子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尾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其实有脱壳、蜕皮的动物不在少数,而要做到独特,却很鲜见——金蝉不失为一个典型。当我把金蝉脱壳的顺序:背—头—脚—尾,板书到黑板上时,学生立即“咦”个不停。是的,很独特,个性到与任何其他动物都不同,个性到令任何一个人都想象不到,就像不按常理出牌一样,它不按顺序出壳。于是,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到课文里,仔细地读,慢慢地品,认真地想,甚至拿起笔描画了起来。
  此时,即使老师不说一句指导的话,教学也达到了最有效。
  看着学生投入地钻研课文,我不禁愣住了:我所一贯追求的有效,在“金老师”这里无意间找到了答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独特的教学手法,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自主学习,这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吗?
  联想到平时自己的课堂和听到的各种随堂课,有多少人在个性化上下工夫?一方面各种活动、检查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主观上着力追求自己教学风格的普通教师,真的是乏善可陈,导致有效的声音一片,有效的课堂不见。
  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没有快乐,哪来有效?
  二、我脱壳,我趣味——生产快乐
  (课文链接: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长长的扇子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作为语文教师,都曾让每届学生写《一堂有趣的××课》的作文。遗憾的是,写到语文课的甚少,而实验课、体育课、信息课等成为作文的主要素材。为什么?原因是语文课堂缺乏趣味性。
  回到《金蝉脱壳》这篇课文,“金老师”的脱壳过程可谓趣味至极:折叠的翅膀能瞬间展开,大到盖住身子;肚子轻轻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会变化一次,翅膀也会出现图案,触角还会显现光环……
  这确实让人感到有趣而不解。而正是这有趣和不解,才会引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才会引领学生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才会使教学的有效向优效延伸。我们不可能将语文课上得像变戏法那样生动有趣,更多的老师会这样认为。也许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仔细想想,这个观点正是阻碍有效教学的最大敌人。因为有了那种想法的教师,怎么可能去追求那种高效、趣味的境界呢?没有思想,不可能有行动。看看于永正、王崧舟、祝禧、周益民等特级教师的课堂,一个个都与“金老师”一样,富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度才永远那么高。
  而我,不也是没有思想者中的一个吗?
  趣味,就像工厂一样,是生产、加工快乐的原材料。但愿我们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三、我脱壳,我成功——收获快乐
  (课文链接: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这阵儿,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恢复着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
  脱壳后的金蝉,那样的五彩缤纷,就像一个涂上了油彩的艺术品。而此时,它正恢复着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
  金蝉成功了,它享受着属于它的快乐。引吭高歌,不仅是“有效脱壳”后愉快心情的释放,更是对有效工作的大力倡导。
  反观我们的课堂,为了形式而形式有之,为了好看而形式有之,为了跟帮而形式有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不堪重负。想想也是,自己肥沃的田,引种别人都种不好的秧,收获的怎么不是苦涩和无效呢?
  因此,不妨像“金老师”那样,抛开各种不适合自己的理念,跟着快乐走,有效就是自然结成的甜果。
  成功,人人向往;快乐,个个需要。
  快乐,何其易;有效,何其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53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