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基础德语”双语教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卓利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外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大学基础德语双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实际交际教学法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德语;学习目标;学生兴趣;多样教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基础德语双语教学培养目标,要着重市场需求实际交流特征,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实际英德双语言交流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以开拓创新为主,培养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以人为本,大力推广创新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听、说、读、写、参与讨论、发表看法的空间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积极的读者和参与者。
  “基础德语“课程。我院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德语知识了解甚少,德国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具体科研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最新成果和最新知识。目前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彻底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和社会需求,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能用。
  二、培养学生兴趣
  基础德语是一门比较单调、抽象的学问,大多数学生认为比较难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自己的热情。通过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德语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德语知识对他们将来就业和出国深造都是非常有用的。努力让学生觉得德语是一门很重要并且很有意思的课程,体会到学习德语的美感,发现学习德语的乐趣。
  纵观国内外,德语教学根据我院特点、现有的资源、独特文化,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地去改革,去探索,去创新,在传承、改革与创新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办学思路、育人理念。注重将学生的预备知识和预先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充分调动起来,并强调将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其轻松地学习德语,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促进其自身发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创造地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实施高质量、多样化改革;推进外语教学改革。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目标是通过使用英德双语使学生获得,该学科先进的、系统的知识、并且通过应用德语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双语。
  三、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开展多样化教学。在德语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激励式、欢快式、趣味式、知识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际交际能力。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启发性,还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大多都是从自己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学习德语,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说,一开始有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这绝非我们知识匮乏,而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恰恰是进一步努力去学习德语的契机。以学生自身所处的环境为前提,在学习德语的基础上,用德语来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语言实践能力教学。针对基础德语这门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本课的风土人情为将来出国留学打下一定语言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情趣和愿望。实践交际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它主张外语教学不应像语法翻译法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像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交际法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克服了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只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了交际功能的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执行各种学习任务、交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掌握基础德语语言知识很重要,德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更为重要,在基础德语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德语实际交际能力培养。
  总之,为了使“基础德语”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德语求知欲、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参与德语国家文化研究和国际性专业研讨的热情。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进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我国大学德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英德双语交际运用能力。其教学效果才会精彩,教学质量才会上乘。
  参考文献:
  [1]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庄慧丽.略谈德语基础阶段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84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