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培训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添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培训机制的研究亟待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培训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外延的扩大,人们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爱心互助层面上,而是将其理解为更为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这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公益理念,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感恩理念、服务理念,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掌握服务工作技巧的大学生志愿者。许多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足。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机制,是加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弥补其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的重要途径。
  一、培训需求的调研
  太匆忙的实施培训,往往会忽视大学生志愿者真实而具体的培训需求,从而导致培训工作与现实问题以及目标脱钩。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培训成本损失,而且还会产生培训无用的错误认识。因此在进行培训前,组织者应建立志愿者培训档案,注重志愿者素质、工作变动情况和培训历史等内容的记载。同时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方向,不同方向的志愿者有不同的培训需求。了解志愿者喜欢的培训形式有哪些,培训形式上的选择应该尽可能的丰富,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效果。
  组织培训需求分析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必须从大学生志愿者个人进行分析,要分析个人的优缺点。第二,要从服务对象着手,分析不同对象的需求和现状。第三,要从组织角度着手,不是集中在志愿者与各部门有效运作所需要的知识上,而是着眼于组织发展的长期需要。
  二、培训计划的制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训计划作为志愿服务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整个培训过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制订一份规范、详细且实用的培训计划,可以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计划的制订是一个系统工作,在制订培训计划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地突出培训计划的可操作性。首先要根据志愿组织面临的形势、发展需求和培训需求认识到培训的必要性,确立与培训发展总体方向相一致的目标。其次,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达到培训目标的最好培训方案。接着,比较成本与收益,在培训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行动方针,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最后,要进行培训效益分析。
  三、培训内容的选择
  正式的培训是在大学生志愿者正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培训将使大学生志愿者为承担特殊的责任做准备。在培训中,有两个领域一般是要涉及的:第一是志愿者工作的描述——为什么要做志愿者和为什么要完成设定的工作、什么东西能做、在特定环境下必须做的事情等;第二是角色和责任——与什么人一起工作、责任定位、他人的角色定位。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论使用什么方法,如正式培训、指导、咨询等,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志愿者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学到、从经验中获得的。
  1.通识培训。进行通识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志愿者对有关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知识。通识培训的内容往往较为浅显,易于教授与学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关志愿服务,包括志愿服务的概念、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志愿者的角色和责任、志愿服务的目的及内容等;有关服务机构,包括机构历史背景、人事组织架构及问责方式、有关政策、经费、资源、沟通及反映渠道等;有关具体工作,包括活动的具体计划、工作设备及有关人事安排等。
  2.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建立在通识培训基础上的,对当次活动所需要的特殊技能所做的培训,是对志愿者的进一步要求。如会议服务技巧、健康护理知识、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另外,还需要志愿者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需要差异,如伤残人士、行动不便的老人、智障儿童等。
  3.素质拓展培训。素质拓展培训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沟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可按个别需要在服务的初期提供或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培训,训练专题包括有:基本问题解决的技巧、建立关系的技巧、社会资源的运用、心理疏导训练等,目的是使志愿者面对各种突发状况都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4.管理方法培训。管理方法的培训包括管理者和志愿者两个方面。一是对管理者的训练。志愿服务的管理问题丛生,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管理者未能支持及认同志愿者参与的重要性,并缺乏技巧和知识有效地任用志愿者。因此,志愿组织的管理者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需要在组织内举办工作导向活动,学习与志愿者合作和有效沟通的技巧。二是对志愿者的领袖训练,这是对志愿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一般活动中不须作此要求。可以在部分有能力且有兴趣的志愿者中进行,通过训练学习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团队合作及互动技巧、志愿活动程序设计等。
  参考文献:
  [1]王琦琦.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2008, (24).
  [2]马彦周,曾艺.高校志愿者工作管理创新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
  [3]张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13).
  [4]孙晶,常浩.浅谈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J].理论研究,2010,2(02).
  [5]谭秋云.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23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