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玲玲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过去的数学太重视知识,重视结果,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重视不够。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与生活关系不大,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分析和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下面就我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一)创设生活故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调动得好就可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创设“生活故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结合教学内容编一个有趣的“奶奶分月饼”的生活故事:
  中秋节的晚上,奶奶拿出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三个孙子吃,奶奶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第一个孙子一块,第二个孙子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奶奶笑眯眯地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第二个孙子两块。第三个孙子见奶奶满足了第二个孙子的要求,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奶奶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六块,分给第三个孙子三块。三个孙子都认为奶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就高高兴兴地吃起月饼来。
  故事讲到这里,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孙子分到的月饼多?”这样同学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第三个孙子分得多,有的说是第二个孙子分得多,还有的说三个孙子分得一样多。到底哪个孙子分得多呢?接着我便让学生拿出学具,分组操作分月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三个孙子分得月饼同样多。这时我就说:“聪明的奶奶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孙子们的要求的,又分得这样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清楚了。”揭示课题,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这个生活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很好地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设计“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教学
  实验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那么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2.32元的水果冻,买2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24.6元
  学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
  营业员:请您付31.6元
  ……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0.52元的什锦糖,买3千克怎么要付31.6元,应该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动机
  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人教版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新学期开始了,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磁性画板,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18+24=42(元); 42+8=50(元)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元) 50-47=3(元)
  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元) 50-38=12(元)
  学生丁: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
  2+12=14(元) 8+18=26(元) 50-14-26=10(元)
  ……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二、运用生活实例,感悟新知
  在教学时,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等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如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我先让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把这些黄豆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1克实际重量,再称出1千克的白糖装在袋子里,让每位学生试一试1千克重量在手上的感觉,教学1吨的重量单位时,先让学生自报体重,然后找一位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的学生都来背一背他,体验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着我就问:“多少个25千克合起来是1000千克?”学生正确回答后,我就告诉大家:“1000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能体会到吗?”这样便使学生对这三种重量单位都有了感性的认识。还有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时候,在认识“体积”这个空间概念之前,我让同学们看看、想想、摸摸自己身边的课桌、书包、书架等等实物,让他们感觉到这些东西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比直接抽象理解“体积”这个概念要深刻多,认识“体积”之后,结合我们平时生活,我又介绍了我们的大拇指的体积大约的1立方厘米,我们常见到的粉笔盒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两张课桌并在一起大约有1立方米。这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既让学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新概念,又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那么枯燥抽象而不可攀登。   三、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分析、去应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我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课前是周末,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项任务,选其中一项完成。一是学生自己或家长带领到学校附近的土地管理所、银行、医院等单位调查他们上、下班的时间。也可以向父母了解其上、下班的时间。二是用图画形式表现自己快乐的周末:起床、玩耍、回家、游戏等时间。看谁记得准,做得好。上新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在组内汇报、交流、启发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认识钟表的,最后进行相应的练习活动。这样设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生活的实践性练习,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开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为此,开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去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生吞活剥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教育学家认为数学比任何其他自然科学都易于创造:“一个聪明的儿童,靠自己就能发现或创造出许多数学常识。”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数学有一套严密的高质抽象的理论体系,其中当然有深奥的东西,但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数学的深奥感更多的是由脱离实际的数学教育造成数学与生活隔阂所导致的,学习中的再创造就是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但数学素材不等于数学,要把这些素材通过整理、分析、归纳等活动,得出数学的定义、规则,这一过程,即为数学的“创造”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创新的火花。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学生的创造性虽然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就是创造性的,所以小学生的独特新颖的思维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例如:从低年级起就安排一些题目,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或解答。随着年级的增高,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思维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掘。
  五、家庭作业生活化
  改变传统的家庭作业形式,布置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这种家庭作业要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并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家庭作业培养了他们生活的能力。当鼓励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如实践型的:当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以后,我就安排孩子们放学后与家长一起购物,由孩子付钱,并计算找零;联系型的:当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找出周围世界中具有分数含义的现象;拓展型的:当学习“多位数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你所感兴趣的数的知识,例如数字是怎样产生的、演变的,不同的计数方法等;分析型的:当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安排学生分小组,确定调查的主题,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解决问题型的:当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后,引导学生帮助家庭设计房屋装修方案,等等。家庭作业完成的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短则1-2天,长则一周,一月甚至更长;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53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