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文本秘妙,滋养幸福童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英姿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给儿童一份文学的滋养”期待的是辟一条蹊径,引领孩子触碰文字,感悟文字中跃动的生命,以润泽心灵。可如何在教学中“给儿童一份文学的滋养”呢?德润园小学曾星星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匠心独具。我撷取两大亮点与大家分享。
  亮点一:挖掘文本秘妙,教学苗条健康
  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教学点,教什么、不教什么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既需教师精心研读文本,与作者、编者对话;更要潜心研究学情,以学定教。曾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很好地挖掘了文本秘妙,教学苗条健康。
  首先,老师很好地与编者对话,关注了略读课文的编排特点,紧扣略读提示展开教学。三个问题中有两个来自略读提示,此外,没有多余枝节,为“向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提供了温床,实现了教学的“简简单单”。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突破略读提示问题之一“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时抓住了文本中最敏感的语言。《母鸡》一文,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母鸡各种不同的叫声显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将文本内容、文本意图、情感倾向等都拧到一处。在教学中,曾老师非常睿智地抓住这一秘妙引导学习:画出描写母鸡叫声的句子,想想母鸡当时在想些什么?带领孩子直奔关键句子。我想,这是智慧的抉择。
  教师就是这样巧挖文本秘妙,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的“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的指导方针,辟一条简单的道,在简简单单中给予孩子文学的滋养。
  亮点二:还原文字密码,读写扎实有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深入文本,还原激活文字密码?曾老师自有高招。
  1.读中还原密码。以读为本,永远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曾老师特别注重读的引导,从开课的自由读、默读,到课中的范读、表演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尤其是教师的范读,为孩子的朗读做了很好的示范,读出了语言的情趣与滋味。
  2.写中激活密码。在品读了文本语言后,曾老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寻找文字中跃动的生命。如课堂上有这样的声音:母鸡不同的声音传递着它不同的心灵表白,它都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既是对文章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课文作为一种召唤结构、一种空白张力的主动回应。孩子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他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不仅发展了语言,更体会到了一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形象。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此刻完美统一。
  正是这些亮点,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亲切的大姐姐,带领着一群孩子徜徉在语言的世界里,较好地实现了阅读教学所期待的“得意”“得言”“得法”。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编者四情共振,情满课堂,孩子的生命由此得到滋养。
  2011年,新一轮课程标准正式投入使用。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大家都在期待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有了这份期待,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可否更加放手一些,给孩子一片个性张扬的天空呢?如阅读了自读提示后,学习目标可否由孩子析出,而非教师代劳?因为重要的不是要孩子明白学了什么,而是要引导孩子明白怎么学。再如,品读表现母鸡形象的句子时,句子的呈现可否不由老师直接给出,而是更加放手,跟随孩子的理解去品读,让孩子与文本共振?因为重要的不是教师的精彩解读,而是孩子的主动而兴致勃勃的理解和体验。
  有了这份期待,引领品读句子时,可否弱化一些对内容的关注而更多聚焦于作者风趣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因为重要的不是了解句子表现了什么,而是句子是如何表现的。同时,“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的学法指导是否可以在教学中稍稍弱化?因为学法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朝朝夕夕之力。
  有了这份期待,在最后的结课环节中,可不可以嵌入这样的声音:“孩子们,跟随着本单元课文学习的脚步,我们感受到了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课后,建议大家读读选读课文中屠格涅夫的《麻雀》,或者读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因为重要的不是学习了教材中的课文,而是以课文为契机,搭一个登高望远的台,引导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入更为丰富的文学的大世界中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58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