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燕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调查,采用团体咨询的干预形式对36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0周的团体咨询,借助咨询前后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探讨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近期效应,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团体咨询 随访研究
  [作者简介]刘燕(1968- ),女,江苏南京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74-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逐渐上升趋势,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重重压力,他们心理矛盾加剧,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大学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作为内在驱动力是有益健康的,它能刺激个体去获取各种成功的机会,但如果压力超出了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使人在心理、生理及应对能力上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帮助大学生改善压力应对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模拟的社会情景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已广泛应用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和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尝试将团体咨询的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干预,目的是探讨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方案。
  二、研究的基础
  在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实验前,笔者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从镇江市部分高校(包含理工、文科、师范、医学、综合类)随机抽取800名学生进行了在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和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压力情境时,一般能够考虑可能的应对策略,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但同时还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应对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增加使用成熟应对方式、减少使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几率。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校园招募形式选取72名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成员均为36名,所有同学均自愿参加活动,通过面谈排除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者。
  (二)研究工具
  1.应对方式问卷。肖计划等编制,问卷共62个项目,包括自责、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与解决问题六个分量表,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为成熟的应对方式,退避、自责和幻想为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归类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计分方式采用“是”与“否”作答,每个因子的高分表示此应付方式经常被采用,低分则表示很少采用。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
  2.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按1~5个等级评分(1=没有,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9个症状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
  (三)研究方法
  1.本次团体咨询活动方案的设计是以积极心理学、社会学习、生涯发展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遵循发展性团体咨询的原则,围绕学生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而展开。根据这些理论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针对学生不同的压力源综合运用,提供动静有度、行动与思考并重的团体活动,以求取得最佳的辅导效果。在团体活动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愉悦、安全的气氛,帮助大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指导老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赞美与鼓励,拓展其潜在的心理能量,促使大学生动用自身的积极资源,有效地应对压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参加本次团体咨询的实验组36名同学,分为6个团体,每个团体6人,进行2~3个月的团体咨询,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均由两名指导教师带领进行。团体咨询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压力应对的能力,针对学生不同的压力源共设计10个活动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活动形式为游戏、角色扮演、行为演练、头脑风暴、讨论等。
  2.后测及3个月后重测。在实验结束后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量表测试。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一)本次团体咨询对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通过团体咨询,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应对方式、SCL-90各项因子上都存在差异。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合理化四个因子达到了显著差异,解决问题因子达到极其显著差异,说明干预在这四个因子的改变上起到显著作用,自责、退避两个因子得分无明显差异,但干预对这两个因子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是效果不明显。实验组应对方式量表成熟应对因子得分高于干预前,不成熟应对因子得分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前后各因子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偏执五个因子前后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因子达到极其显著差异,说明干预在这五个因子的改变上起到显著作用,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四个因子得分虽无明显差异,但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说明干预在这四个因子的改变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的效果不很明显。对照组干预前后各因子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三个月后随访仍显示实验组成员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实验前有所改善,说明本次团体咨询效果较好,对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二)本次团体咨询的不足之处
  第一,实验组成员均是以自愿的形式招募的,而这些同学都有迫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善压力应对方式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样本的代表性,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可能受到影响。第二,在实验中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量表因子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今后的团体咨询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使干预更加具有针对性,取得更理想的干预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改善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近期效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议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开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3]王玉坤,曹国兴.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设定标准及实效性评估的探析[J].社科纵横,2008(6).
  [4]肖计划.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咨询[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59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