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且行且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丽霞

  2012年11月16日,雨
  11月16日,上海,微雨。华东师大文科楼在霏霏细雨中显得格外静穆,10楼9号室内则和暖如春——济源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学典礼在此隆重举行。
  第一位授课的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他就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透视和观念重建”作了质朴而精辟的论述。宏大的教育视野,开阔的教育思维,丰富的教育模式,而能以考究警策的语言道出,大家气度令人折服。第二位是教科院教育学系博士生导师吴遵民教授,诙谐与严峻兼备,引发欢笑,也引人深思,自由独立的学术思想,烛照现实的研究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择几点讲课内容,且做反思。
  1.“我们没有最好的老师,但有最好的团队。”
  反思:这是杨教授转述某弱势学校特色时的言语说明。在教学研究中,如何善用本校和本地优质教育资源或特色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作为教育突破的一种思路。河南省一中、高级中学、四中几所省示范性高中,践行大语文观,“主题悦读”做得风生水起。当初后两所学校更多是临渊羡鱼之心,学习经验之后,起而行之,有了更多的语文自信。校际取经,组内分工:“晨读纵横”的文史底蕴,“清渠活水”的课文拓展,“三枪拍案”的时文热读,“美文雅书”的兼得教育,这些源于对语文核心价值的坚守,更源于在实践中形成的分工合作的教研组文化。
  2. 要在种田、养猪、种马铃薯中体现出课程价值
  反思:贫困地区的孩子也有渴望飞翔的心灵,从“要致富,外出打工是条路”到“要致富,好好学习是出路”,体现出理念先行与尊重知识的力量。而从把学生当成简单的劳动力到课程的实践者,这不啻一种思想的闪电,引爆的是孩子们思维的能量。那么,当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不把学生当观众、配角,而当成课程主体与成长者,丰厚的收获自当不必言说。
  2012年11月17日,多云转晴
  今天我们怎样做讲座,或许可以师法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黄忠敬副教授——
  1. 理性视野奠定学术高度
  教学方式的变革,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又有怎样的教育愿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下理性观照,有民族内核的“守正”,又有国际视野的“出新”,使讲座有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教研中的交流,如果能不满足于“就课论课,就事论事”,而放眼世界与中国的整体教育走向,洞察本土教育所处的位置与发展趋势,从宏观到微观,才有高屋建瓴的可能。
  2. 提纲挈领与纲举目张
  讲座要先有一个整体的学术框架,环环相扣:“我们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怎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如何评价好的教学?”每个栏目下也是由浅入深的思维链条,如“我们的教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我们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
  3. 学养个性与共同成长
  上海是“中西合璧”、前沿之地,黄教授的讲座也彰显了“学贯中西、高端前瞻”的鲜明特色。PISA测试的细致解读,上海勇夺第一后的冷思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幸福指数,美国与北欧教师地位……凡此等等。
  下午周彬的《叩问课堂》是别样的精彩,睿智机敏,生活与教学神奇接轨,令人笑不可抑,思不可止。限于篇幅,暂不赘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68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