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盛波

  [摘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巩固改革成果,扩大招生规模,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文章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创建新的资助模式:以人为本,利用多元的资金渠道,搭建济困资助平台;以德为先,构建多维的励志策略,搭建扶志资助平台;以能为重,开展多样的能力培训,搭建强能资助平台。
  [关键词]高校 贫困学生 资助 新模式
  [作者简介]盛波(1973- ),女,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2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80-02
  随着2007年颁布的新资助政策体系,全国高校都在摸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但当前流行的济困型、扶志型、强能型三种模式都不能独立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贫困问题,文章认为应该寻求一种新的“立体式”的资助模式来改革和创新高校的资助工作。
  一、以人为本,利用多元的资金渠道,搭建济困资助平台
  1.探索科学认定办法。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可比性,可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量化,以分值的形式进行计算:第一,由学生自己向学校申报贫困生的认定,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出具三级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贫困及贫困程度证明,从中可以初步了解其家庭收入情况,结合经济困难证明材料进行逐个分析。第二,通过和学生进行谈话谈心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这个环节是认定贫困学生的关键步骤。班级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综合评议认定小组,与申报困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和支出情况,以及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等。第三,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查阅学生在食堂和学校超市的消费情况、班级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和学生代表的意见等。综合以上各方面的情况后,认定小组召开评议会,经过集体讨论最后确定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根据得分高低分为三个档次:一般困难、困难和特别困难。
  2.采用打包资助模式。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资助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从资金来源看,有国家、学校事业收入提成,企业和个人捐赠;从资助类型来看,有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特殊补助、勤工俭学等。学校可以将以上资助结合起来,实行“打包资助”,将可用的资助资金,为每一位贫困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资助模式,从而最大限度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如家庭遭受变故或突遭灾害的贫困学生,因其是间歇性贫困,可以为其打包部分学费减免或者助学贷款的资助;家庭人口众多的贫困学生,可以为其打包勤工俭学加助学金等资助模式。这种打包资助的方法满足了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不同需求,因人而异,灵活多变,更加个性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以德为先,构建多维的励志策略,搭建扶志资助平台
  1.开展隐形援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是资助工作应秉持的一种理念,为此物质援助应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隐形”中得到援助。有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往往出于自尊心的考虑而不主动申请贫困生认定和补助,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就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资助,应该采用隐形资助。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一卡通系统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并且要到学生中了解这批消费特别低的学生情况,了解其贫困状况,然后学校就可以在这些贫困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中存入伙食补助。用这种资助模式体现了对贫困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尊重,让贫困学生体验到了温暖。
  2.创新评优体系。现行的奖学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奖优型;一类是资助型。如何设计一个明确、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评选方案,如何使奖学金的评选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如何使选拔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如何结合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等都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针对不少贫困学生专业成绩较高、创新能力较弱、就业竞争力不强等特点,学校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奖学金的资助、激励和引导作用,通过申请、评审、表彰三个阶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专业素质。在申请阶段,主要是对学生提交的读书计划、推荐信、个人材料、义工工时的考察;在评审阶段,通过无领导小组面试、风采展示、读书报告、分享报告等环节的设置,加强奖学金评选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确立专业领域的目标与动力,考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各项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表彰阶段,优秀学生获奖后,通过义工志愿服务书、事迹报告会、颁奖仪式等方式,树立宣传典型,激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进行心理沟通。目前,一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有效载体。首先要切实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辟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依靠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定期交流思想、定期心理排查、重点心理咨询,及时帮助贫困学生释疑解惑;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值班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院长信箱、“院长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加强沟通、及时干预、防患未然,并积极采取经济资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多项措施,保证广大贫困学生情绪稳定、安心、生活井然。
  4.开展思想教育。首先,要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交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等系列举措引导学生以诚修身,以信立业;其次,开展自强教育,通过举办优秀困难学生事迹报告会,评选校园十大自强人物等活动,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助学助困工作,既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感受学校的温暖,又适时教育引导、启迪心灵;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引导贫困学生在接受他人资助的同时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三、以能为重,开展多样的能力培训,搭建强能资助平台
  1.拓展勤工俭学岗位。勤工俭学不仅是让贫困学生获得经济报酬的渠道,更是他们获得社会经验和能力锻炼的良好途径。可以在校内外建立“资助式勤工俭学” 模式和“创业型勤工俭学”模式,建立勤工俭学基地。在资助中心设立勤工俭学“办事大厅”和“信息交流平台”,统筹校内外的勤工俭学岗位的发布与选聘,使岗位涉及更广泛,选聘程序更规范,并且将学生的专业和工作岗位相结合,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又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2.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首先,积极设计各种平台帮助贫困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自己的事业目标,初步选择相关职业,然后编制相应的学习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其次,建立并利用好社会创业实践基地,加强贫困学生的职业实践指导。大一阶段,可以组织贫困学生到基地参观,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大二阶段,可以组织贫困学生去基地劳动,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劳动服务,帮助固定企业基地及临时挂钩单位打扫卫生,服务老人,整理绿化,搬运物品等。大三阶段,可以组织贫困学生进行义务劳动、义工服务、实践考察、追踪调查、假期企业见习等。让学生体会到专业技能在人生创业中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毕业前夕,学校可以帮助贫困学生联系企事业单位,组织顶岗实习,发挥专业特长,正确评价自我,明确努力方向。通过这四个阶段和四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指导,逐步提高贫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学生的脱贫致富能力。
  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创建济困、扶志、强能三大平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的资助,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巩固改革成果,扩大招生规模,保持社会稳定,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代群,刘云伶,戴劲松.中科大:“扶贫助困”制度很人性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12-10(6).
  [2]赵炳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
  [3]张春生,聂风华,邱显清.高校学生经济困难程度评估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增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83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