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也充满绿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旭东

  摘要: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代,为学生提供以环境教育主题为内容的听说读写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或环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环保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优美动人的课文内容的吸引,用不着老师的说教,学生自然会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要让绚丽多姿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们永远生活在我们周围,必须进行环境保护。
  我在教《黄果树瀑布》这课时重在朗读感悟,先让学生朗读二至四自然段,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切实感受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像是微风拂过树梢,再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的情境。接着让学生与作者一起透过树的缝隙去看瀑布的形象,感受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的情景,以及有如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所发出的巨大声响。然后配合看录像,让学生感受和想象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洒金街的奇妙景象。然后朗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顺着石阶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来感受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脸上那种凉丝丝的舒服极了的感觉,再重点理解和感悟“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和“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的无限的生机”。两句话的意思。学生通过美美地读感悟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理解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激发了要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视听材料,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围绕这些材料进行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就这些教材所反映的环境知识展开讨论;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区成员写建议书、对他们进行游说;记叙自己或他人的环境行为;记录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引导学生实践积极的环境行为。
  2、开展相应的环境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花卉种植、厨艺烹饪、环保科技、变废为宝)。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去感受、去欣赏、去创造美。如开展“亲近鸽子”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鸽子的生活习性、繁衍、放飞等综合研究;“变废为宝”则是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加工、再装饰,使之成为一件件形象可爱的“笔筒”、“花篮”、“小动物”等等,与此同时记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和实践感受,这样使学生在观察、记录中既培养了观察、动笔能力,又美化环境、培养学生情操,既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可以说他们的行动融于他们的情感、体验之中了,再将这些体验写成生动感人的文章,这就达到了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的目的了。
  三、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代代吟诵,千古不衰。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其次,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第三,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54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