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根植学生生活 追求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德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植根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成性课堂,构建生活化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构建生活化课堂
  生活是品德形成的源泉。课堂上呈现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生活体验。如教学《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将上课内容调整在秋游后教学效果较好。秋游时,家长都会给孩子一些钱购物,让学生历经自主购物的实践。教学时,创设模拟超市,教师引导学生扮演导购员、售货员、收银员、家长等角色,与学生进行购物交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片段一:
  学生:喂,红枣牛奶在哪?
  导购员:(爱理不理地说)自己找。
  学生:你这个人,怎么这样的态度。
  导购员:对人要注意礼貌!
  学生:(马上改变称谓)叔叔,红枣牛奶在哪?
  导购员:在食品区第二个货柜,要我帮你拿吗?
  学生:我买红枣牛奶。
  售货员:这牛奶超过保质期了,不能卖。
  学生:那就买纯牛奶吧!
  售货员:好,这牛奶是新鲜的,有S质量标志,放心喝。
  学生:阿姨,收钱。
  收银员:好的,请拿好找零的钱。
  学生:我要购物单据。
  学生:阿姨,你算错了。你看单据和找零的钱。
  ……
  片段二:
  家长:孩子,你买了啥东西?
  学生:我用20元,卖了牛奶、面包、烤饼、可乐,还剩3.5元。
  家长:你买的东西吃了不好,容易上火。
  学生:爸,不会。我买的东西都有质量保证S标志,牛奶在保质期内,如果有问题,我会凭单据向超市索赔。
  家长:孩子,你真聪明,学会了购物。
  反思:《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生活化的课堂,重现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经验,如一股清泉、活水注入学生心田,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学生反省言行,在体验中规范行为。上述教学片段,让学生经历购物实践,积累购物的生活经验,在生活实践中学到购物本领,明确购物的注意事项,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创设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教学预设的推进,会随教学的进程不断认识、感悟、体验,不断产生疑问,产生反思,生成新问题。学生即兴生成的问题,是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高潮,追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境界。
  如,教学《诚信的试金石》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诚实守信”道理后,我便小结:我们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都要讲诚信,做到不撒谎、不欺骗……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食堂的阿姨卖菜,同样3元钱,对老师多,对学生少,是诚信吗?”我略沉思,没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抛给全体学生,引发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议论纷纷,争论不休。我乘机创设“争做诚信之星”竞赛,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再次掀起学习高潮。
  片段一:诚信门诊:评一评“阿姨卖菜行为”。
  生1:同样的钱买同品种的菜,对老师多,对学生少,就是不诚实。
  生2:将剩饭煮成稀饭,卖给我们,也是不诚实守信。
  生3:将剩菜卖给学生也是不诚实的。
  生4:老师说,每天保证有开水,但食堂阿姨经常不供开水,让我们买她的矿泉水,是不诚实的。
  ……
  师:你们对学校食堂阿姨的行为进行了认真评议,阿姨的有些做法有失诚信,我会将情况反映给学校,敦促其改正。那么,你们在食堂用餐有无违背诚信的行为呢?自我反思反思吧!
  片段二:自我体检:想一想“在食堂用餐,有无不讲诚信的行为?”
  生1:故意把吃剩的饭菜倒在桌上、地上。
  生2:故意把餐具扔掉。
  生3:打扫厨房周围水沟时,故意漏装垃圾。
  生4:故意拖欠包月伙食费。
  师:看来,同学们也有不诚信的行为,责人先责己,要好好改正哟!
  片段三:诚信处方:通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1.送阿姨诚信格言,贴在食堂。
  2.为自己诚信签约。
  3.收集诚信格言。
  4.推荐“诚信之星”。
  反思:只有不断捕捉、运用生成性资料,形成师生、生生互动,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本节课,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诚实守信道理后,及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创设了“争当诚信之星”的竞赛情境,让学生通过评议、反思,与诚信签约,收集诚信格言,推荐诚信之星等活动,提升自我认识,促进了学生道德认识的提升,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行为的转化。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关注多样性课堂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认知、思维、兴趣、情感、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引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珍视学生的独特思维和认知取向,重视对学生认知偏差的价值引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如教学《振兴中华 我们的责任》一课时,教材中安排了“制作一个纪念碑,把知道的百年来中华英烈的名字写在上面,永世铭记”的活动。为了完成这项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主动到烈士陵园实地参观;有的组成学习小组访问革命老前辈,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有的学生自己上网、上图书室查找资料等。经过调查访问、探究体验,实地参观、阅读感悟,学生们由课内走到了课外,由校园走到了社会,由今天回顾了昨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制作的纪念碑上有的写上罗华成烈士,有的联系课文写上刘胡兰、王二小、董存瑞;有的在网上找到英雄梁山喜、王成等。但有个学生罗××却写下“七十二位童年烈士永垂不朽!”原来,他在《上杭苏区永流芳》一书中,阅读到上杭县15周岁以内的红军烈士有72名,其中丘裕双15岁就当了红军卫生部医疗股长。是啊,15岁,这些年纪轻轻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成功,为了中华的崛起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情此景,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于是他发出了“七十二位童年烈士了不起”的感叹。
  反思:调查、阅读、体验、探究、讨论、制作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同样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不但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还有利于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天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59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