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导入语,开启教学成功之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庆芝

  摘 要: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设置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创设意境,调整情绪;联系旧知,化难为易;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利用多媒体,协助领悟,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入语 导入方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开启了知识之门的宝库,更像舒展了一幅多彩的画卷。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就一堂课而言,巧妙使用导入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成功的课堂导入是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美妙音符,散发出艺术的魅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带领学生步入语文殿堂的阶石。那么,怎样设计异彩纷呈的导入语,为成功开展课堂教学“曲径通幽”呢?以下是几种可供参考的课堂导入语。
  一、创设意境,调整情绪
  成功开展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的情绪是关键。因此,教师结合授课内容的需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绘制图景,创设情境,调整学生情绪,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贾玉清的《泥哨》是一篇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散文,文笔清新,寓意深远,处理好叙事和说理的关系,“激”情是关键,当然,若要打动学生,则教师必须先动情。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年的我喜欢和小伙伴们跳皮筋、荡秋千,喜欢提小小的竹篮,去田间沟畔为小白兔采一篮青青的草。那时候,天总是蓝蓝的,风总是柔柔的,童年的经历啊,就像蓝天下,和风里一只飞舞的蝴蝶。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路途中,童年永不褪色的记忆是什么呢?”在同学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导入新授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篇有关童年的文章——《泥哨》,看丑陋的黄泥是怎样在还是一名学生的作家心中,升华为生命的灵物的。”我用清新的语言,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空间,在对流逝岁月的回忆中,轻松提出了一个关乎人生的严肃话题。面对收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我们欣赏到的是艺术,它的孕育生成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情感,怎样带领学生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起交流感情的桥梁,借助文本,用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创设意境,撩起课堂教学的美丽帘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系旧知,化难为易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联系旧有的知识,或进行比较,或巧妙归类,或由此及彼降低知识梯度,可以降低学生接受新知的台阶,排解畏难情绪,为学习设置缓冲,从而将课文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引用小李白的《赠汪伦》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将是一篇抒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怨妇般的慨叹。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强烈呢?我们先熟悉一下在北宋时期名噪一时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看一看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让才华横溢的作者如此哀婉缠绵?”之后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又可以与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对柳永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其风格也有了大体了解,这样就会认真品味其诗。这段导语是从旧课过渡到新课的。李白的《赠汪伦》直抒胸臆,文风易于把握,与柳永的《雨霖铃》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以反差处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就容易把握《雨霖铃》的风格。联系旧知,可以轻松实现知识的整合、复习、归类、引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是非常实际常用的课堂导入形式。
  三、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在讲解阿真的《我看见了大海》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俄罗斯流行这样一句话:家里不铺地毯,也要到中国的秦皇岛去看海。中国的大海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着神秘的诱惑力。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长天一碧的水面,低飞盘旋的海鸥,坐在软软的沙滩上,任思绪在天地间驰骋。今天我们也遇到了一个梦想看海的女孩,她叫沙子,是个畸形儿,不幸的是父母又丢弃了她,是做海员的继父将她带大,每天继父给她将海的故事,并鼓励她学会照料自己,答应等到了她15岁的时候,就带她去看真的大海。沙子长到15岁,她真的看见大海了吗?沙子后来的境遇怎样?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沙子?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品味沙子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有疑则问,无疑设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探索学习的过程。一个高明的老师总是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巧布疑阵,而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对解疑树立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大大提高,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爱提问的良好习惯。
  四、利用多媒体,协助领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讲解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我先用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几组图片:农民手里掂着丰收的麦穗站在金色的麦田里,产房里年轻的妈妈笑看着刚来到人世的儿子,年迈的老人端坐在炕头上接受子孙们的生日祝福,鬓发斑白的老教师双手抚摸着一张张雪片般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平淡的生活原来有这样感人的镜头,为什么我们都轻易忽略了呢?欣赏图片,学生心灵接受真善美的陶冶,对幸福的理解也就更加实际,更加真实,对原本乏味的生活也就开始重新审视。而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先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在撩人心绪的节奏中,朗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文的赏析没有开始,学生已被美妙的音乐带到了诗歌的殿堂,这样就避免了单纯说教的牵强,教师也不会在“自我”陶醉的尴尬中,慨叹诗歌讲解困难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80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