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经典课文,加强写作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课文素材与作文的高速对接,是考场获得高分的瓶颈。作为精选入册的课文,原本就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只有立足课本,掌握课文运用的基本方法,多向挖掘,梳理其精要,定向主题并进行价值化处理,才能将其理性升格,提高课文素材的哲理品味及文化价值品味,写出的文章才能具备立意的深度、高度、和文化蕴味。
  [关键词] 借助 经典课文 指导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实,作为精选入册的课文,原本就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若是注重联系比较,自是大有可讲,大有可学。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语文书,即“借助经典课文,加强写作指导”。
  一、学课文的标题
  中学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爸爸的花落了》;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未选择的路》;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荷叶母亲》;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敬业与乐业》;或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黄河颂》;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变色龙》……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我总是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不则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如《人在旅途》、《身边的感动》、《爱的奉献》、《上帝安排的》、《别是一番滋味》、《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非常别致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二、仿课文的开头、结尾
  中学语文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开头、结尾,俯拾皆是。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领之势,画龙点晴之效,令人倍受启发。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用北平的风对济南没有风声,用伦敦不见日光对济南的响晴,有热带日光之毒对济南的温暖的空气,一组排比,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物点。鲁迅《故乡》结尾用耐人寻味式:“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像这样的“凤头”、“豹尾”,我总是先发动学生自己主动地找出,问学生:“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叶圣陶语)
  三、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技巧。
  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因此就要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一)从课文中学习设伏笔的技巧
  契诃夫关于伏笔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里。”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塑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如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了一段话:“还有闺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一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闰土将要和“我”见面。有了这样的伏笔,后面闰土的出场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二)从课文中学习“一景多用”的景物描写技巧
  学生作文中常常要写景,但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忘记了创作中写景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这样的作品就如只知一味涂脂抹粉实际却又庸俗不堪的女子一样,徒有其表,难掩其质。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共有两处环境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和“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第一处环境描写中体现人物“欢快、骄傲”之情。后者是在船上奇遇于勒后回来时改乘他船,回望岛时“紫色的阴影”,是失望、沮丧之情。
  (三)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1.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2.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一个和谐平行的话题。课文素材与作文的高速对接,是考场获得高分的瓶颈。只有立足课本,掌握素材运用的基本方法,多向挖掘,梳理其精要,定向主题并进行价值化处理,才能将其理性升格,提高课文素材的哲理品味及文化价值品味,写出的文章才能具备立意的深度、高度、和文化蕴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46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