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认知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恩浩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数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发展,使学习更加有效。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囿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需要的环境,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数学事实引入相应的数学知识,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并在自然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一年级《分类》这一课,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上课伊始,教师用带着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说:“像你们一样,小熊齐齐也刚上一年级。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大象老师让同学们拿出数学练习本做题,齐齐翻来覆去地在书包里找,却怎么也找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你们认为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可能是齐齐书包里的东西太多了。”“可能很粗心,没认真找。”“也可能是他书包里的东西太乱了。”老师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书包拿出来,并打开说:“这就是齐齐的书包。大家看,你有什么感觉?”“太乱了,怪不得他找不到要找的东西!”“齐齐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摆放整齐!”“最好一种放在一块儿,那样就好找了!”接着学生的话,老师说道:“也就是应该把书包里的东西一类一类地摆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类’(板书:分类)。大家能不能帮帮齐齐?”学生自然是热烈响应。老师请几个学生把齐齐书包里的书动手分一分,并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然后又组织学生把齐齐文具盒里的物品进行分类,接下来让每个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此基础上,全班又进行了一次“看谁找得快”的找物品比赛。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的生活经验迅速释放出来:超市里商品的摆放、书包里书籍的归类、家里衣服的叠放、冰箱里食品的贮藏等,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分类在生活中竟应用得如此广泛。
  由于有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容易被带动起来,课堂的问题或主题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新颖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动一动、试一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投其所好”,让他们亲自动手,感知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小学生认知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可以借助活动获得鲜明的感知,这有利于掌握规律、抽象方法,从而升华到理性认知。
  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造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如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可能性》这一课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4次摸球活动。第一次摸球活动,在纸皮箱里放入9个白球,1个黄球,让几名学生依次摸一个球(每次摸出的球记录结果后要放回盒子里),摸出的结果可能是白球或黄球,初步达到感知、发现“可能性”的目的;第二次请20名学生按原方法在刚才的盒子里摸球,并记录每次摸球结果,目的是探究、验证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 第三次摸球活动,在盒子里放进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请几名学生依次摸出一个球,目的是巩固、建构新知;第四次摸球活动,在盒子里放进10个红球,请学生摸出1个球,结果一定是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白球或黄球,让学生明白对“一定”“不可能”的理解,达到拓展、深化教学的目的。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摸球,自己记录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他们对产生的结论深信不疑。老师创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启发思考,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学习兴趣、探知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需要激发的载体,学生的思维需要自由挥洒的空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明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索与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拨动。下面是《小数除法》的教学片段。
  师:老师经过一个水果摊,正巧听见老板和顾客之间的对话。
  顾客问:“老板,苹果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一斤。”老板回答道。
  “太贵了!五块钱三斤卖不卖?”
  “不卖!”……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有学生开始笑,笑声逐渐越来越多。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
  生1:那个顾客太傻了,一块五一斤,三斤才四块五。
  生2:那么,五块钱三斤的话,一斤的价钱比一块五还贵。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用5÷3计算的。
  师:5÷3,你是怎么算的?
  生2:可以把5元看做50角,用50÷3算出结果。
  师:其他同学怎么认为呢?
  上述教学片段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自己讲出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促进了整个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教学目标得以较好地完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用处。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有利于拨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因为数学知识相对较抽象,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52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