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如何将户外实践活动与幼儿自主学习有效结合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幼儿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是主动地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科学体系,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幼教领域里,自主学习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课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引领着孩子们走向一片自我求知探索的新天地。因此我们要经常带幼儿走出园门,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将户外实践活动与幼儿自主学习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我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也一直在探索中:我在课程体系中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生活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年龄兴趣特征为出发点,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选取孩子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使课程面向大自然与社会中,让孩子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强调幼儿个性化的发展。让幼儿深深的体会到了在户外实践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乐趣。下面我就以我们参观养蚕点的户外实践活动详细展述如何将户外实践活动与幼儿自主学习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适时抓住幼儿的户外探索兴趣、引导幼儿有效学习方向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与动力。教师应从幼儿户外自主学习的焦点和热点出发,筛选出适宜的、有价值的探索问题引导幼儿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因此户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自主探索与发展。
  因此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就组织幼儿到淹城野生动物园进行户外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和孩子们参观完各种动物后,我们走进了淹城野生动物园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养蚕室时,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蚕宝宝充满了好奇,他们兴趣勃勃地仔细观看蚕宝宝,还不时发出交流的窃窃私语声。在我也被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吸引住的时候,我们班的芮嘉玮小朋友突然问我:“杨老师,蚕宝宝怎么长得像毛毛虫呀?!”旁边的小朋友听到这个问题时,也都向我聚集过来。可见,这个问题孩子都非常感兴趣,都期盼我能有一个好的答案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我思索了下:我们班的幼儿都是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接触乡村的机会并不多。这个问题他们并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作为依托来解问,但是如果我把握住幼儿这个问题,以这个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那么幼儿这个小问号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所以,我没有立即回答他们,而是说:“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来养蚕宝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都顿时欢呼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自己要如何养好蚕宝宝。
  二、及时满足幼儿的户外探索欲望,支持幼儿自主解开探索谜题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有效的学习活动必然伴随着幼儿具体形象的感知、体验、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幼儿户外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倘若没有一个具体的行动,孩子们仅仅从挂图、媒体上去感知,他们获得的只是常识,在情感、态度、能力和感性经验方面则难以有更大的收获。所以我并没有以简单的说教解惑方式去回答幼儿的疑问,而是支持幼儿去自我发现并付诸实践。
  不久,我带领中二班的宝宝们又一次到乡村去参观了当地的养蚕场。在这里幼儿看到了工作人员是怎样饲养蚕宝宝的,幼儿一边看还一边向叔叔们讨教养蚕的方法。在告别养蚕场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向工作人员要了蚕宝宝的卵。回园后,我们把这些蚕卵找了一个干净的盒子放在里面然后投放到了我们的科学角,并四处寻找新鲜桑叶让幼儿亲身参与喂养蚕宝宝,体验养蚕的乐趣和艰辛。
  在蚕卵还没有变成幼虫的那两天,小朋友每天早晨进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养蚕的盒子旁看一看蚕卵有没有变成蚕宝宝,看着毫无动静的蚕卵,他们不停地讨论着:“蚕卵怎么还没有变成蚕宝宝呀,是不是桑叶太少了呀?”“蚕卵要睡觉睡醒了才会变成蚕宝宝的!”……三天后,小朋友们发现蚕卵终于变成了幼虫时,都欢呼起来:“杨老师,蚕宝宝出来了,他们在动呢!”他们惊喜的看着蚕的幼虫。张劼小朋友突然问:“为什么蚕宝宝身上看起来毛茸茸的呀?妈妈给我看的蚕宝宝的图片上蚕宝宝是没有毛的呀?”“对呀,蚕宝宝看起来怎么长的跟蚂蚁一样呀?”……到了蚕宝宝蜕皮进入新的龄期的时候,孩子们讨论声有变成:“蚕宝宝怎么不动了,老师蚕宝宝是不是死掉了?!”“老师,蚕宝宝又开始动了!”……在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孩子的讨论问题一直在不停地变换着,他们的探索热情也随着蚕宝宝的成长而变得深浓:有很多小朋友为了星期六、星期天也能够观察到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主动提出这两天把蚕宝宝带回家喂养。家长们也被孩子的养蚕热情感染起来,他们也参与到养蚕的队伍中来了。
  三、构建渗透多种领域的主题网络,延续深化幼儿的自主学习
  “蚕卵怎么还没有变成蚕宝宝呀,是不是桑叶太少了呀?”“蚕卵要睡觉睡醒了才会变成蚕宝宝的!”“为什么蚕宝宝身上看起来毛茸茸的呀?妈妈给我看的蚕宝宝的图片上蚕宝宝是没有毛的呀?”“蚕宝宝怎么不动了,老师蚕宝宝是不是死掉了?!”……孩子在这次养蚕经历中所提出的问题,都被我牢记在脑海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幼儿对蚕进行探索研究?在钟楼区的一次关于幼儿园课程网络构建的讲座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幼儿园教师在构建主题网络时首先要注意幼儿的兴趣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内容来创设活动情景,尊重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并为之创造条件。教师要在幼儿的自发活动中捕捉教育时机,调整和生成活动内容。
  有了这层认知后,我依据孩子在这次养蚕经历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创建了题为“认识蚕宝宝”的课程主题网络。“认识蚕宝宝”课程主题网络的活动涵盖了科学、艺术、社会、语言和健康五大课程领域,并且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和生活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过程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次养蚕经历,让幼儿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他们在活动发现问题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再是举步不前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忙,而是运用、迁移自己在这次养蚕活动活动中摸索的自我学习方法去研究身边的物体和现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57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