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小美

  〔摘要〕根据我国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应对方式、社会关系等因素有显著正相关;遗传、性别、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与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低度相关。考察影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助于找到提高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07-03
  近年来,人本思想深入人心,以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为主题的研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及其他人群,而对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少之又少。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基础阶段,在目前我国推行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概述
  目前,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学生、大学生、老年人,对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则是集中在其生活满意度方面。现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普遍较高,小学生在五个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依次是学校、家庭、自我、朋友、生活环境。四年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满意度显著低于二、三、四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小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但仍有一部分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女生在朋友、学校、自我和一般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男生;学习成绩好的小学生在家庭、朋友、学校、自我和一般生活领域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家庭和睦的小学生在家庭、学校和一般生活领域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二、影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内在因素如个性特质、归因方式等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因此个体是以自身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来评估生活事件,而且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生活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如何来感觉所发生的生活事件。因此,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交互作用的。
  (一)主观因素
  1.人格特质
  儿童一出生就是以独立的个体出现的,每个个体都会显现出与别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在研究小学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研究者们主要参考艾森克的大三人格分类(即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三个维度)或Osta & McCrae的大五人格分类(即倾向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公正性)。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艾森克(1983)指出:幸福感可称为稳定的外向性。易于交际的性格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有关,有这种性格的人易于与他人和睦融洽地相处,而抑郁、焦虑等性格则与消极情绪有关,易产生不幸福感。情绪的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感紧密相连。Gray(1981)提出,外向型性格的人对外部奖励信息反应敏感,所以外向者常常会感到更幸福。神经质对负性信息反应敏感,因而不如外向者感到幸福。众多研究一致认为,外向性、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使人感到更幸福;神经质与消极情感存在正相关,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容易使人感到不幸福。张兴贵等在研究青少年的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发现外倾性和严谨性与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明显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明显负相关。神经质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负相关,在各个年级中这种相关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特点。宜人性和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不明显,且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神经质与大三人格和幸福感的关系相同,即外倾性与积极情感正相关,能提高生活满意度因而主观幸福感就高;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正相关,降低了生活满意度因而主观幸福感就低;其余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众多研究表明,人格特质是研究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因素。
  2.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行为而进行的主观判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在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之后,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就多,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感。目标理论认为人们在确定、接近、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产生自我效能感而感到幸福。人们如果缺乏目标或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指向目标的活动就会受到干扰而产生消极情感。余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焦虑水平,并因此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不同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与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在控制感维度上,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身行为本身,体验到对事件的控制感,较为乐观积极,能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克服困难,体验到幸福;外控者倾向于把行为结果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较为被动悲观,不能很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困难,体验到较多不幸福感。
  3.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应对方式作为一个中间变量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调节作用。求助、合理化、问题解决等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因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有利于获得社会支持,体验到更多满意。退避、发泄等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4.自尊
  自尊是个体感受到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个体自尊与心理健康发展有密切联系,对个体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大。高自尊个体对自我评价是正向的,会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较满意,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因而主观幸福感高。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小学生是最快乐的,主观幸福感高;低自尊水平的小学生对自我评价不高,会感到悲哀,情绪低落。对自身价值的积极感受,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会使他们体验到高自尊、高幸福感,取得更高成就。   (二)客观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事件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也是在一定环境及客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是以一定的客观因素为基础的。
  1.遗传因素
  国内对遗传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很少,而国外关于遗传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双生子研究来正视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如Braungan等运用收养双生子的研究发现,1岁左右的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进行的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主观幸福感接近程度要高于在同一家庭中长大的异卵双生子。也有人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才是导致个体体验到不同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另外,个体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是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与遗传因素存在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生长、接受父母教育、学习知识、发展心理、形成人格。家庭的气氛、经济状况、家庭结构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父母的观念体系通过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行为来间接影响儿童观念系统的发展。
  3.社会关系
  (1)社会支持
  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长、教师、同学,如果小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同学对自己比较满意,体验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就会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积极的情感,主观幸福感就较高。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儿童走向社会的大门。同伴关系的研究一般与孤独感联系在一起。那些积极、乐观、活泼的儿童易于被同伴接纳,同伴关系好。在同伴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儿童,是受欢迎儿童,被同伴所喜欢,不会感到孤独,感受到的幸福感也多。总的来说,普通儿童和受欢迎儿童的幸福感显著高于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主观幸福感与良好的同伴关系呈正相关。
  4.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影响着小学生的幸福体验,对小学生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成绩对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的影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从而主观幸福感较高;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较低。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情绪状态直接相关,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会对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不理想的学业成绩又反过来加剧消极情绪状态,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学习的幸福感也随之降低。考试既是测验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同时对考试成绩的过分追求也会加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现在,许多小学生除了要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在父母的逼迫下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感?因此,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主观体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和谐发展。
  5.文化因素
  儿童从一出生就会受到各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中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家庭中受家庭文化、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在学校中受学校文化的影响。个体对幸福感作出判断时,总会带有文化的烙印,而且不同的文化对其判断的影响不同。
  三、结语
  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有人认为“幸福就是最根本的需要、欲望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有人认为“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小学生提供能促进他们主观幸福感的环境,培养他们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3):542-575.
  [2]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9-66.
  [3]Eysenck H J. I do:Your guide to a happy marriage[M].London:Century,1983.
  [4]Tellegen A,Lykken D T,Bouchand T J,etal.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 (6):1031-1039.
  [5]郑立新,陶广放.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05-107.
  [6]王极盛,邱炳武,赫尔实.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建康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10):16-18.
  [7]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J]//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t表手册(增订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61-167.
  [8]郑雪.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107.
  [9]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8-103.
  [10]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98-103.
  [11]王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575-576.
  [12]孙翠香.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2004,2:16-20.
  [13]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25(3):336-339.
  [14]杨秀君.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121-123.
  [15]谭春芳,邱显清,李焰.初中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3-725,731.
  [16]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16-419.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高区第二实验小学,威海,2642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59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