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个草根的行走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柏安芹

  【个人档案】
  柏安芹,中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实验小学教师。淮安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先进个人。从教廿载有余,潜心课堂教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曾四次获得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送教省内外、执教观摩研讨公开教学课30余节。参与主持多项课题研究,《站在学生的立场改进教学》《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改进小学生作文“批”“评”策略的心理浅析》等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出版了专著《小学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散文、随笔见于《小学语文》《淮安日报》等报刊。
  我,一个草根教师,且行且思二十余载,不倦,不累。因为,一路走来,总有不一样的风景,给我同样的勇气与动力,虽偶有无奈,却也愈觉淡定与从容。
  李吉林——教学灵性的启蒙导师
  难忘,1989年暑期,南通纺博小园,我参加了江苏省教委组织的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动员大会,有幸成为全省首批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50个试点班之一的实验者,那年我19岁,工作才仅仅一年。
  会议内容早已淡忘,一个细节却记忆犹新。会议当晚,我和同行的高晓丽老师,在入住的宾馆打开电视,刚好播放白天推广会议的新闻,又恰好是对准我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女孩,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自己,那份惊诧可想而知。诧异那似乎被磁铁吸引着的,充满渴求的眼神属于我自己!身边的高老师鼓励我,教学改革的明天属于你们年轻人。我信以为真。那一凝神的渴望,注定了我一生追寻的方向。
  1989年的暑期,我聆听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的实验报告,认真研读了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内容烂熟于心。情境教学的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这些内容,我像虔诚的信徒一样,日日念诵默想,期待用它们指导实践。
  秋季开学,蒋忠校长采纳我的建议,按常规招生,随机编班,抽取一个做情境教学实验,鼓励我大胆地试、大胆地做,并给我制定了特殊政策——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免评,直接定为优秀。接下来的五度寒暑,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用学到的情境教学的理念指导实践。
  从一招一式学起,我逐步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是情境教学实验的主要观点。在入学半学期后,实验班就开始了“每日一句”的观察写话练习。实验班开设了野外观察课,我按照李吉林老师指导的提示语,提示儿童课内外观察时动用多种感官,在观察过程中,贯穿语言实践: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样子(大小、颜色、形状、多少……),像什么,还像什么,好像对我说什么……通过实验,儿童的写话兴趣浓,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乐于表达。不到两年,骆可小朋友就写下了十几本(软皮面日记本),在当时低语教学中,堪称奇迹。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小四十年校庆时,实验班学生的日记还在校史陈列室中展出。孩子的写话内容丰富有趣,我忍不住选寄了两篇给《百家作文指导》,后来发表出来了。我和学生都很激动,我写信给李吉林老师,汇报我们实验的成功,并表示想替孩子们出一本优秀习作集。很快收到了李老师的回信,信是铅笔写的,不长,还有一两处修改。李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并鼓励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做到的。
  1991年的整个秋季,实验班按常规做了系列读写观察活动,我带学生阅读补充教材《秋叶飘飘》等儿歌,到丰收的田野假想照相,到附近的小树林观察秋天、捡秋叶……随后,我在市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上,上了一节二年级的观察说话课——《捡回秋姑娘的影子》。在上课的现场不仅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菊花,还有一幅巨大的秋景图(一位衣袂飘飘的秋姑娘随纷飞的落叶翩然起舞)架在黑板旁边。
  师:同学们,前两天立冬了,但我们身边还有秋姑娘的身影,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礼物,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
  (小黑板先后出示以下句式,变式练习。)
  1.秋姑娘给我们留下了 。(说一种)
  2.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有 ,有 ,
  还有 。
  3.(加在2的后面)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真多呀!
  4.把2和3倒过来说。
  5.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6. 、 、 和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7.把6和3连起来说。
  师:(指着图画)同学们,秋姑娘留下的礼物真多呀!回想一下,整个秋天我们跟她一起游玩的情景吧,我们曾经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
  (小黑板出示以下句式)
  8.我们来到 。
  9.我们看到 。
  10.(将以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我们来到
  ,看到 。
  11.(说到“来到树林,看到树叶”的时候相机出示)一阵风吹过来 。(练习说打比方的话。)
  (背诵儿歌《秋叶飘飘》: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蝴蝶在舞蹈。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飞翔的小鸟。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丰收的喜报。)
  师:秋姑娘伴着飘飘的落叶飞走了,我们唱一支《歌声与微笑》送送她。(课中操,音乐课上学习的歌舞《歌声与微笑》)
  师:送走了秋姑娘,我们拿出她留给我们的礼物——秋叶,准备做一个纪念品,我们先来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叶子。
  12.我有一片 叶子。
  (拼拼贴贴再展示说说)
  13.我用捡回来的秋叶拼成 。
  (阅读补充教材《秋天留在窗前》)
  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连成一段话说说。   (学生说得精彩纷呈。)
  师:秋姑娘悄悄飞走了,冬爷爷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和你要好的朋友到公园里、花园边、田野上、树林间、校园中寻找冬爷爷的足迹,捕捉冬爷爷的身影,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到时候我们再来说说冬爷爷。
  这堂课,体现了情境教学的诸多特点。课后,与会的领导与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教研室主任潘煦源先生对我说:“好好努力,期待有一天江苏教坛传出——南有李吉林,北有柏安芹。”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我用从南通借鉴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获得了小小的成功,带来了一片赞誉。但我知道,自己的教学还很欠火候。李吉林老师一心为儿童,一生为儿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后来,我自行设计的《小马过河》《跟着春姑娘去游玩》等公开课,虽有精彩之处,但大多反响平平。1992年,江苏省第三次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我校举办,在观摩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找到了差距。
  活动化——教学探索的蹒跚起步
  五年的实验,为我的教学撒下了灵性的种子,打下了勤奋执着的精神底色。学习李吉林老师的创新精神,本着“着手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原则,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招式解决一点教学中的问题。我申报了市级十五规划课题“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化实验研究”。我带领课题组近20名年轻教师,在摸索中实践,碰撞出了难能可贵的智慧火花。这是在我工作的10年之后。
  课题组针对幼儿园到小学的文化突变(即从游戏活动为主向上课学习为主的改变)给儿童带来的不适,造成的幼小衔接脱节现象,试图探索一套以优化的“活动”为载体的低语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低语教学内容单调、组织形式枯燥、管教方式强制、评价激励滞后等扼杀儿童灵性的现状。
  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儿童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体主动发展,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之目的。语文学科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活动的特点之外,主要指学科教学之中外显和内隐的活动,外显的活动包括儿童的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感知活动,通过团体、小组、个别活动,为儿童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的局面,促进内外活动的及时转化。内隐活动指由外显活动转化而来的观念活动,主要指通过各种外显活动,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儿童的智力活动,形成主动探索知识的目的。在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儿童看重的是外显的活动,教师则同时看重活动内隐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共识,课题组创造了系列活动化的典型案例,拼音教学与复习课也变得有滋有味,就连考试都变成了令学生期待的“财富统计”。
  拼音教学,我们以童话故事“漫游汉语拼音王国”为主题,贯穿始终。在拼音王国里,学生以“记住臣民的名字”“合影留念”“交朋友”等活动化的形式,学习汉语拼音的读音、写法以及拼读的方法。学生对拼音学习乐此不疲,对语文课充满期待。拼音教学结束后,年级组织了“漫游拼音王国”活动化检测,教室黑板画上拼音王国城堡,布置出声母庄园、韵母庄园……儿童手拿游览券,打招呼赢积分。原本的考试,玩得跟过节似的。
  复习课,我们把闯关、捉迷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改装成智力挑战活动,学生果然积极投入,屡试不爽。2004年,市教研室杨献荣老师来我校指导交流新课改工作,听了我们的实验介绍,表示第二天来听听家常课。因时间紧,又值期末复习,课题组一致推我这个主持人亲自上。晚上,我稍作准备,第二天上了主题为“勇闯智慧园,寻找乐乐猴”的活动化复习课。课后,杨老师夸我的复习课量大、趣味足、效率高,让我到市电教馆制成录像课,做暑期市级新课程培训班教材,并约我做相关的讲座。
  这节复习课,是系列复习课之一。整堂课在一个活动情境之中进行:乐乐猴藏在智慧园里,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学生闯过乐乐猴留下的智慧关,才能找到它和它一起游戏。教师将有关字词句篇理解运用的复习内容,巧妙地串联在故事中。闯过六关:呼唤智慧果(认字)、对开智慧锁(选读音、填字词)、抢猜智慧画、快搭智慧桥(连线)、巧排智慧阵(乱词成句、乱句成段)、比读智慧文。这六关动静、长短结合。最后,屏幕上出现四季图画,儿童认出了夏季图,打开它,乐乐猴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出现在大家面前,并预告下次活动内容。
  2004年底,这项实验在丁永真校长的支持下,如期结题。现场结题会结束,专家组鉴定,课题成果显著,同意结题,并建议在全市范围推广。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为人师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一批年轻教师的友谊。这比任何显性成果更让人珍惜,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一根草的风景是有限的,只有扎根于一片草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互相依赖,彼此支持,才能形成蔚为壮观的草原风景!
  班传写作——走进儿童的最佳路径
  接下来,是连续多年的高年级段教学。起初,我试图把低年级活动化的理念引进来。但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向。班级一个非常优秀的小男孩,把英语老师奖励给他的面具悄悄放进了教室垃圾篓,恰巧又被英语老师发现了,老师有些不理解,以为这是对他的不敬,还找男孩谈了话。男孩很委屈地告诉我,他很喜欢英语课,但并不需要这些小玩具。
  怎样走进儿童的内心,了解儿童的需求,根据儿童的需求调整教学?这成了我新的思考与探索的方向。我试着按儿童设计的课堂样式去教,从宏观与微观上综合理解“顺学而导”。根据实践,2008年,我写成了《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获江苏省“杏坛杯”素质教育案例征文一等奖,并摘要刊登在《江苏教育》上。此时,我工作已整整20年。
  小小的尝试,我感受到儿童潜能的巨大,也深知自己离真正理解儿童还很远。我进一步开放心态,学期初总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我需要的语文老师、语文课、语文学习”等内容,并承诺只要有可能,老师就照着办!事实上,我真的照着办了,并且获益匪浅。   2011年春天,学期初,梳理六(2)班学生按照惯例给我提的建议和意见,发现孩子们很有创意。如,好多学生希望将大家的优秀作品,除了像往常一样,结成个人的作品集外,最好有集体的书,这样可以通过同学的作品,记住班级,记住童年,留作永久的纪念。杜昌浩则建议老师每周将同学的“每日读写”“课堂作文”“小小文学社接力创作”等各种形式的优秀作品,进行统计评比,评出周冠军,并公布每周排行榜,以调动大家坚持写作并努力写好的积极性。
  经过讨论,我和孩子们综合了以上两条建议,确定班级学期写作总目标——编写一本“班传”。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入选“班传”呢?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叙写班级的人和事,描绘身边的景和物,以及同学们的阅读感悟、奇思妙想、献策建言,只要是当下发生的,能体现大家在这一时段的真实见闻与感受的文字,都可以入选。全班总动员,师生一个不能少!
  按照大家的建议做,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起商量,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学期,全班上传佳作30余万字,按个人专栏、品读经典、故事连载、群星荟萃、母校记忆5个栏目,遴选编辑了22万字的初稿,分发给学生修改校对后汇总,同期向学生征集书名,以及封面设计方案,最后,交付印刷厂排版印刷,在毕业典礼上班传《紫藤花下》如期发到了学生手中。看着孩子们喜不自禁的样子,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紫藤花下》记下了儿童的流年岁月,是儿童的精神家园,饱含老师的包容、爱意与期待。班传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拨动儿童的情弦,慰藉儿童的心灵,滋养儿童的精神。我在班传序言中写道:大家笔下的文字是真诚的、鲜活的。也许“我”在你的笔下有点“脏”,但难掩“我”智慧的光芒,这叫不拘小节;也许“你”在“我”的笔下有些“疯”,但谁又不说这是童年的活力在迸发;也许“我”在你的眼中有些“差”,大器往往会晚成……不要介意“你”写过“我”什么,要永远心存感激——我曾是你笔下的“宠儿”。
  亲朋好友的孩子来我家做客,捧起班传《紫藤花下》不肯放下,读着笑着,任你怎么叫他也充耳不闻。到了新的班级,我把《紫藤花下》给同学们看,他们竞相传阅,争抢不休(因只有一本)。他们表示,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玩的“书”。我知道,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2011年秋,我响应均衡教育的号召,交流调动到了淮安市实验小学,在实小执教的五年级、四年级分别尝试了这样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班传”一词是从“人物传记”化用过来的。人物传记的特点是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班传”一词的灵感,来自两方面的启发:一是美国多样化文体教学中,二至四年级出现了“自传”写作。二是萧红的一部《呼兰河传》,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样的体例,丰富了我们对传记的理解。班传写作教学,来自儿童的需要,遵循了我的十六字作文教学方针——“简化头绪、整合资源、激发兴趣、持之以恒”,它将练功与运用融合起来,实施弹性标准,淡化形式,尊重内容与情感表达的真实,促进了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我根据实践撰写的《班传写作——关照儿童精神成长的习作教学策略探寻》一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身边的年轻教师,很好奇,问我“怎么想起来这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想学着做该怎么做”。为了系统地回答大家的问题,我把寻找作文教学最佳路径的心路历程,多年积淀下来的“作文教学主张”,以及“班传写作”的特点、原则、操作流程、案例,写成了文字,在戴铜校长的指导帮助下,遴选、辑成了16万字的书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先生拨冗提携,欣然作序,让我更加坚定了行走的方向。
  《小学作文到底该怎么教》的顺利出版,是我征程的新起点。儿童在“班传”里将留下一段怎样的人生春天的历史?班传写作教学可以整合哪些有效的资源,采用哪些合适的教法?怎样才能使儿童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心灵更加丰盈?为了儿童,我要继续努力去回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33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