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你有几把开启“心门”的钥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薄伟英

  〔关键词〕特殊学生;心灵钥匙;故事;家访
  有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同样需要一把把独特的钥匙。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智慧的班主任老师,再调皮、再顽劣的孩子,只要放在他们的班上,“顽石也能变成金子”。经常与这些“超能”班主任聊天,发现这些优秀班主任的手上,就备着许许多多开启心灵的智慧“钥匙”,正是这些神奇的“心灵钥匙”,开启了一个个孩子的“心门”。
  一、故事养“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故事的滋养。班主任林老师每天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班级中发生的事情和孩子的心理变化,选择一则则适合的故事,开启孩子的心扉。
  小飞虽然只上二年级,但是个头已经超过150厘米。要是哪位同学走过,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桌子、本子等,他就会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去“报复”同学。
  林老师知道后,在晨会课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林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四十五双小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她,看得出来,小朋友们很喜欢听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报复》。”林老师一边看着小飞坐的方位,一边抑扬顿挫地讲了起来: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散步,边走边聊天。忽然,有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出现,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了。他的朋友看见了,立刻回头要找那个家伙算账。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他,阻止他去报复。朋友觉得很奇怪,就说:‘难道你怕这个人吗?’苏格拉底说:‘不,我绝不是怕他。’朋友又问:‘那么别人打你,你都不还手吗?’此时,苏格拉底笑着说:‘老朋友,你糊涂了。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踢他一脚吗?’他的朋友点点头,就不再说什么了。”
  故事讲完了,林老师请小朋友说说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想法。
  “我觉得苏格拉底的心胸非常开阔。”
  “苏格拉底即使受到委屈,也没有报复别人。”……
  林老师再次将目光投向坐在最后一排的小飞,“小飞,你来说说吧。”小飞迟疑了一下,慢慢地站了起来。林老师发现,小飞微黑的四方脸上泛出了一丝红晕。“林老师,我错了。以前我老是欺负同学,我今后再也不会那样做了。”小飞的话刚说完,不知道是谁先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交往习惯的不同,小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有的善用语言与别人沟通,但是,也会有小飞那样的孩子,喜欢用“动作”与别人交流。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教师可能狂风暴雨似地呵斥一通,有的可能和风细雨似地批评一下……林老师则擅长用一则则好的故事,润物无声地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故事,滋养着孩子的心灵。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演讲时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想对所有的班主任说:“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善讲故事,你一定能赢得孩子们的心。”
  二、家访交“心”
  在家校路路通、QQ交流、微信私聊等现代通信工具广泛应用的今天,马老师仍然特别钟情传统的家访。在马老师看来,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离不开面对面、心与心的亲密切磋。敲开学生家门的同时,也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家庭,也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开学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可小立还没有举过一次手。下课后,马老师试着与他聊天,他只会说“是的”“哦”,或者摇摇头。在家校联系本上,马老师给小立的家长写了一封短信,想了解一些有关小立的情况。当天晚上,小立的妈妈就给马老师打来了电话。虽然她的普通话很不标准,但马老师还是听懂了大致的意思。原来,小立的父母几乎不识字,家校联系本上的“作业”(其实是一封信)是邻居读给她听的。他们夫妇两个都是收废品的,平时没有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老家在浙江沿海的一个小山村里,孩子四岁就会游泳了,是小山村里有名的游泳能手。在老家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非常害怕同学笑话他。
  “一定要让小立大胆地在同学、老师面前‘开口’!”马老师尝试着寻找和小立“零距离”的突破点。
  一天上完课后,马老师决定带着同住在湖畔花园的小立和另外两个学生家访。一走出校门,两个学生一左一右在马老师的身旁又说又笑。马老师转过身,拉起跟在后面的小立的手说:“我来给你们讲老师小时候学游泳的事吧。”马老师边讲边注意观察着小立的表情。“老师,我也会游泳。”小立轻声说。“真的?给我们讲讲你游泳的故事,好吗?”小立用生硬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地讲起了在小河里比赛游泳、打水仗、捕鱼、捉螃蟹的事……
  为了树立小立的自信心,课间,遇到擦黑板、发本子之类的事儿,马老师总尝试着让他做,然后及时地表扬:“你真能干!小小年纪竟然能为同学服务了!”中午休息时,当孩子们像一群蜜蜂一样围着马老师,纷纷争着和马老师说话时,马老师总是先拉起仍然有点想躲闪的小立的手,让他坐在马老师身边的小椅子上,然后开始师生之间的聊天交“心”。渐渐地,马老师发现课堂上的小立变得有活力了,瘦小的背开始挺起来,原来游弋的目光开始勇敢地注视着马老师。
  语文课上,正好学到《大海》这篇课文,当读到“白帆点点,鱼虾满船”时,马老师说:“小立的老家就在大海边,请他给我们讲些捕鱼、捉虾的故事吧。”小立抛开了以往的害羞和胆怯,终于站到了讲台前。那是一个月来,小立在同学们面前正式开口亮相,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苏格拉底曾说:“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一次看似平常的家访,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以及对自身成长的信心。   三、奖项暖“心”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但每个孩子又个性迥异,如果单纯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势必使相当多的孩子失去自信。
  在周老师的班上,每个孩子期末时都能得到周老师颁发的一张奖状:“最诚实奖”“最乐观奖”“最节约奖”“最爱发言奖”“最爱锻炼身体奖”“说话最文明奖”“最讲卫生奖”,等等。其中,还有一个奖项叫“登高奖”。这个奖项设计的灵感来自《中庸》中的“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实现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巅,极目远眺,就必须从山脚下起步。学生在学期初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学期末时若自己、家长认为已经达到既定目标,就可获得此奖。
  我曾经与获得“登高奖”的小东交流。小东说,原来学校里只有校级的三好学生、单项奖,至少有一大半的学生是没有获奖机会的。他刚从外地转学来到苏州园区的时候,内向胆怯,不敢与别人交流,英语基础还特别差。周老师知道情况后,开学初,就指导他定了个目标:期末时,英语只要考到及格,就能得到“登高奖”。对于这个目标,他觉得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期末时,他的英语真的及格了。小东说,这是他上小学四年来的第一张奖状,他已经把下学期的英语目标定在了良好。周老师介绍说,这个孩子转学近一年来,变得越来越活泼,与同学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就是这一个“神奇”的奖项,温暖了一颗胆怯的心,也让我们欣喜地见证了“奇迹”。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长期的实验后认为:学习的动力是成功。学习的动力可以细分出若干种不同的心理机制,其中获得老师、家长、同伴的肯定与表扬时,所产生的愉悦感、成就感,是孩子学习的最好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正向的、积极的“心理循环”,让孩子更加相信和肯定自己,从而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周老师给小东“量身定制”的“登高奖”,温暖了一颗初到新学校的孤独的心,激发了小东内心奋进的力量。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打开,可是一旦扣开了,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多准备几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请相信,总有一把能开启孩子的心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苏州,21502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40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