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种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所在学校具体情况,明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确立“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开展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工程教育;软件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21-03
  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产业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其以工程实践作为立足根本。工程教育教学是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受“重学轻术”的思想制约,我国工程型人才培养始终在走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之路。工程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我国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的缺乏。教育部提出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高素质的、系统化接受软件工程教育理论的工程技术人才,强调以工程的观点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秉承工程教育理念设置的课程体系,确立工程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思路,把工程化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以工程教育思想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软件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实现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软件工程教育现状
  目前,软件工程教育领域存在如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在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下,现有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且泛化,重视学科理论知识而淡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吻合,无法真正培养工程型人才。软件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尤其急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软件工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但目前较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体系与工程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脱节,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目前工程教育,尤其软件工程教育领域存在各个培养层次趋同、丧失分类特色现象,客观上加重了毕业分配的压力,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水平。
  2.工程实践教育缺位严重,与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目前软件工程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比重过大,工程特色不突出,实践环节形同虚设,与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工程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严重落后。“双师型”和团队型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严重缺乏,这是制约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4.工程教育与面向高校学生的职业认证体系联系不够。国外在工程领域内的职业资格制度已有很长历史,软件工程领域的职业认证体系也比较完善。因此社会需要一定的标准体系来对软件工程人才进行鉴别,其标准反映的社会需求反过来也会对软件工程教育体系施加影响。
  5.缺乏对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造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的工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存在手段不足、认识不清等问题。首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将创新教育贯穿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应积极鼓励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6.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结合不紧密。加快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的根本转变,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校软件工程教育实践与探索
  1.理清办学理念,明确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南京晓庄学院软件工程教育以老校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树立“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坚持实施包括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健康在内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积极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开展工程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软件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育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作为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任务是为地方和软件产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在长期实践中,我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即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始终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和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学校培养、社会培养、自我培养进行多维度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融合统一;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融合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融合统一;专业教育、工程教育、职业教育融合统一,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工程意识、职业意识和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在社会生产的“做”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做”中产生专业学习需求和形成专业认同,从“做”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做”中生成和创造新知识,从“做”中涵养基本人格和公民意识;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际中,按工程的观点标准地“做”,系统地“做”,科学地“做”,创造地“做”。同时,我们在办学机制上密切联系软件产业的生产实际,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智能终端应用方向、软件测试方向、移动互联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认真听取诸如江苏软件行业协会、江苏微软技术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文思海辉合作企业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产业紧密合作,明确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目标,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师。   2.借力企业,促进学校全方位开放式办学。学校应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吸引企业参与教育改革,按照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根据社会和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是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核心。这需要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建立与社会、企业沟通的渠道,以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与国内外软件企业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例如与多家企业组建“校企联盟”,采取不定期交流的方式了解企业与市场需求;我校已先后与中兴通讯、东软集团、江苏微软、文思海辉等二十余家知名企业成立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实施全程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成立“企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制定;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与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共同培养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人才;与企业共建软件学院,搭建规模化定制软件工程人才等模式。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共赢的合作机制和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在参与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成为自身人才培养和储备、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例如,联合企业共建教育实践基地20余个,共建华为网络、思科网络、Oracle、苹果IOS开发、Microsoft技术中心等5个创新实验室,与中国移动游戏基地、南京多禾信息有限公司共建“移动互联网”和“Andriod应用”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学习俱乐部,分别与江苏微软和Oracle上海公司共建“江苏微软晓庄技术中心”和“ORACLE工程教育中心”等校内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趋势科技共建“信息安全研究所”,与东软集团共建“教育软件研发中心”,与南京市科委共建“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中心”,与东软集团共建“东软软件学院”等,实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实践人才新机制。
  3.“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工程应用人才的保障,学校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进一步加速年轻教师工程化转型。聘任企业高管作为学校特聘教授到校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直接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或送高校教师到企业“充电”,委派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等方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和整个工程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先后邀请近30名企业高水平工程师和企业总经理、技术总监到学校为学生直接上课或开设专题技术讲座,先后选派70余人次到企业参加培训和参与项目研发,从华为等知名企业引进6名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任教,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我校软件工程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4.构建工程环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和工程实践来实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工程实践环境和实践教学方面实现突破。学校注重对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实习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学院注重“大工程”的教育理念,立足行业和区域经济,与企业建立双赢的合作或协作关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工程实践氛围,构建多层次、共享的实验平台,把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都纳入工程实践。学院先后建立或在建的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共建“创新型软件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南京市科委批准的“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共建“Web安全实验室”,与苹果公司共建“IOS应用开发实验室”,与Oracle共建“Oracle工程教育中心”,与中国移动游戏基地和南京多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实践俱乐部”等校企共建工程环境。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余个。这些工程实践环境的建立将学生置身于“学”与“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基地实训、企业实习、集成工程项目特别是来自产业一线的实践项目“做中学”,保证学生在基于项目的不断学习中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5.与时俱进,坚持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质认证相结合。工程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工程师的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工程教育专业实行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质认证,在发达国家开展得比较早,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专业评估与专业资质鉴定的制度和方法。例如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它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专业鉴定政策、准则和程序,统管鉴定工作,并授予专业鉴定合格资格。软件工程专业参与ABET认证不仅在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专业教育、改进教学管理、建设师资队伍、加强学校与产业界的联合和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顺应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参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软件工程师职业资质认证,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我校学生积极参加认证的职业资质证书包括思科、微软、ORACLE等国际知名企业职业资质认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认证的工程师证书等。这些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在相关领域反映的社会需求对我校工程教育教学的规范和促进学生就业起了重要作用。这促使在未来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质认证体系进一步结合,进而提高我校软件工程教育教学质量。
  6.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就业是办学、招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就业率的高低虽然不是高校办学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是其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院校尤为重要。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作为工程教育的一个部分,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专业教育强调系统性和计划性,需要严格按照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而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需要直接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需要有具备创业条件的有效载体。我校与多家企业联合在校内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载体。通过聘请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总经理开设就业创业讲座、亲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做指导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拉近与企业的距离,不出校门就能接触生产实际,得到系统的、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能力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将能高比例、高质量地就业创业。
  我校积极校企协同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始终坚持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构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工程教育质量,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工程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2]姜华.关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68-69.
  [3]唐迅.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J].教育研究,1999,(11):132-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19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