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课堂提效 让合作出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此,作者只就“合作”学习的理解、思考及实践运用愿和同行进行分享与交流。
  一、一般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中,时常可以见到不同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场景。但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比如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进行分组(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讨论,场面也经常是气氛活跃,讨论热烈,但到了发表小组讨论结论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或一个小组有两个学生举手,或只一人举手,但他的发言,总能听到“我认为……”,或老师指名让某个学生发言等待。
  由此暴露出的问题显而易见:一是小组内没有本次讨论的领头人(临时小组长),小组发言人不确定,随意性大,对小组成员不同观点和想法不注意收集和整理,不能形成小组统一的结论,小组成员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言人只是发表学生个人的观点,不能准确表达合作小组的集体结论。表面上看似“穿上”新课标的理念“外衣”,实际上仍然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新汤老药,贻误学生,无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二是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对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时机不恰当,指导不到位,目标不明确,从而出现学生小组讨论中,或只注重问题的答案,不关心探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或只注重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或只注重和其他伙伴的激烈争论,不谋求和伙伴不同观点的融合等等,这样无疑会忽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目标,而只是在突出小组成员个人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这样的合作学习自然难以实现高效课堂。
  二、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精心设计和科学指导建立最能优化组合的学习小组。教师必须熟悉所带班级的学情,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前要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将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动手实践等方面按优秀、中等、一般三个等次进行优化组合,使小组内组员强弱搭配,能力互补,小组团队之间能力均衡,相互竞争。教师也要适时引导学生怎样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之间默契配合,再在学习实践中进行组内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研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他观点、学会同伴交流、学会相互协作、学会信息分享,让每个组员体会到合作团队的优势,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成长。
  其次,要合理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和条件。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课堂学习的方式之一,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不是一节课用得越多越好,什么时候用,什么条件下用,确实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本人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准确地“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由学生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师生共同梳理整合完成。在选择用于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必须注意,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很快解决的问题、难度较小通过同桌交流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难度太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一般不要作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而可将难度适中,班内大部分“中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问题、需要多方面收集信息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小组合作团队精神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为宜。
  第三,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从建立小组、学习方法、组织发言、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实验,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教师一定要转变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控制对象的想法,要自觉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学习伙伴,这样才能建立课堂教学参与者在地位上平等关系,两者的区别只在学习的角色上相互分工(教师的主导角色和学生的主体角色)不同。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协助各小组内部成员的合理分工,如明确学习任务、临时组长、注意事项、动手操作、活动记录、任务完成、整理汇报等均应由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并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以培养每个学生在不同“岗位”上能力成长,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监督小组内个别能力强的成员“大权独揽”,一个人完成所有任务,使别的成员“被观众”,也要注意个别能力弱的成员不主动参与,成为无事人,而“坐享”其他成员的劳动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50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