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性学习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自己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精神和态度。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按部就班的。对教师来说,从阅读教材、寻找参考资料、备课、写教案,甚至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固定的程式。对学生来说,从预习、听课、笔记,到复习、练习,也构成了一个定式,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何言创新?而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中国“死读书”这个千年老传统,使我们的老师不再只教“教材”和学生不再只学书本,都开始走进了生活。学生可以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生存及生活的本领。而且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说,学习是宽松的,是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和学的程式,让师生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正是这种方法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一文时,我以“‘用生命书写生命’——走进史铁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和学生一起通过观看史铁生逝世现场追悼会,聆听读者及作家对史铁生的作品及人格精神的评述,了解史铁生生前的生活,感悟作家史铁生的生命哲学和对母爱的解读。我再引领学习《我与地坛》时,围绕“你们心中的史铁生是怎样的一个作家,你觉得史铁生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展开研究性学习,学生积极探讨,合作交流,课堂上呈现出热烈讨论的氛围。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师生以往的教与学的方式,课堂一下就活跃起来。
  由此,我联想到作文课这样试一下说不定会有好的效果。于是,我把这样的尝试应用到写作训练上了。我们学习了《我与地坛》的节选课文后,我就进行了以“生命的品质”为题的作文训练。我采用多媒体进行指导练习:首先,我播放背景音乐《神秘园》,投影了史铁生18岁下放当知青时的照片,并解说:这是18岁的史铁生,风华正茂,生气勃勃;又投影了史铁生坐轮椅在地坛里的照片和文句。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我与地坛》谈谈“史铁生的生命品质”。最后,我引出了这次作文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可以围绕这些进行选题:多角度构思,丰富素材,精巧结构,等等。学生从感兴趣的社会、自然及生活中选取一个研究专题,如人、水、植物、动物等方面,搜集有关资料,积极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出现了许多佳作。有写成议论文的,有同学把奉献视为生命的品质做为中心论点;有写成记叙文的,有同学揭示了宽容是生命最美的品质的主旨;有写成夹叙夹议的,阐述了真善美成就了生命的高贵,使生命放射耀眼的光华的深刻哲理。有一位同学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木香花如雪的洁白中,在木香花沁人的芬芳巾,外婆一路走来,把朴素、善良、勤劳的品质保留至今,传承给我。当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美好的生命品质继续传承下去,使之永远芬芳。”文章把木香花的品性与外婆的品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花喻人,读来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感。本文还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发掘闪光的素材。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学生一篇篇材料丰富、赋有内涵的文章诞生了。我感到学生从依赖老师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而且教师在整个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一是教师从中指导、点拨。教师年长些,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见识广些,他有能力指导。二是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切磋。研究性学习的不少课题是全方位的,是较前卫的,你当教师的不与学生一起学,怎么行?更可喜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惊喜地发现:它能有效而成功地开掘学生的智能潜力,让学生从注入知识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从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兴趣是会创造奇迹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把选择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研究某项课题和项目,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智能。事实证明,人一旦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以后,他就能无往而不胜。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模式并不完全是相互排斥,但二者相比,研究性学习更能适应当今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与活力。
  (作者单位 宁夏幼儿师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9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