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文本,模仿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略文本资源的利用。课文即范文,利用好了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进行文本资源的仿写,第一,模仿目标要明确;第二,模仿的方法要具体;第三,模仿的过程要创新。
  【关键词】目的明确方法具体过程创新
  时下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此言虽有调侃之意,却也道出了一些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谈起作文教学,学生大多直皱眉头,而语文教师也有难言的苦衷,一方面,教师没有现成的、系统的作文指导材料,作文课往往成了“鸡肋”;模式也比较单一,就是简单的写作、评议;另一方面,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很不乐观,由于他们的生活空间狭小,生活方式简单,阅读面狭窄,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无病呻吟,胡乱一气,要么是像一只干瘪枣子,无话可说。
  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这就给语文老师指导写作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那就是巧妙地运用文本,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资源,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简单说来就是模仿训练。当然,模仿不等于抄袭,它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掘教材的写作资源,对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优美精彩的语言等内容加以品味咀嚼,让语文教材成为习作的典范。
  那么,如何对文本资源进行仿写呢?
  第一,模仿的目的要明确。教师要挑选有价值的训练点,不可面面俱到;备课时就要作充分的准备,切不可带有盲目性、随意性。有的老师完成了教学目标之后,时间还有空余,随口一说,请大家写一段文字,要求……训练任务和课堂所学联系不大,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毫无益处,这样的练习就是没有价值的。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个片段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看似客观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却又远非如此简单。作者在描绘之中寄托了自己一些感悟思考和思想感情,可谓形神兼备。本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怀”,抒怀是咏物的目的,而咏物是抒怀的基础。“物”怎么描绘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心声?这个片段无疑是个范例。抓住这个要点,教师布置相关作业:仔细观察你熟悉的某个物象,细腻地绘形,其中寄寓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第二,模仿的方法要具体。模仿课文写法,不仅仅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而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深入体会文章精彩语段的传神之处或结构布局的精妙之处。其次要善于进行方法提炼,模仿就是要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的练习才会如鱼得水;最后才是动笔完成相关的习作训练。这个过程有一举两得之妙,学生既能学着去捕捉体会其生动传神之处,并模仿它写一段文字,还有助于理解文本,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有这样一个场景的刻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航天史册上,定格在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个场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作者的议论展现了人物的坚定、
  刚毅、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继而进行提炼:典型事件完整性、经典对话震撼、性神态动作传神性、修辞手法生动性、表达方式多样性。这样学生自己描写场面的时候,就会注意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方法和线索,而不会一说到写作文,就抓住课外资源不放,置文本于不顾。所以这种训练带来的效益是双向的,文本与作文建立起一种互动的关系。模仿多种写法后,便可以进一步把各种方法融会贯通,不拘一格,把作文写得活灵活现。
  第三,模仿的过程要创新。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灵动性的劳动,创新是这种劳动的核心。它要求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采用灵活多变的结构,以贴近生活、新颖别致的材料,创造出新形象、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千人一面的作文缺乏个性,读之味同嚼蜡,有谁爱读?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模仿训练不是目的,而是学习作文的一个环节。作文的最高境界应是写出富有独创性的文章,但这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有扎实的写作基础,模仿训练就能加强这一基础。经过反复训练后,我们就可再作联想、创造等更高一层的训练了。
  首先,文章立意要独特。王夫子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文章最忌人云亦云,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习惯思维和原有的心理定式去构思,避免在他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例如学生的作文经常会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提出这样的立意:距离之美,师生相处的一种境界。
  其次,文章的选材要新颖。当你看到一个文章题目,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材料,不要去写,那一定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另辟蹊径。我们可以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来考虑选材,这样就能体现动态水平。尽量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逆向思考,见别人所不见,想别人所不想。如常州市中考作文题《你在我心里》,大多数学生都以人物为写作对象,老师、同伴、父母、外婆……但是小部分学生就能够另辟蹊径,以窗、笔、小树等物为载体,表情达意。
  最后,文章的结构要精巧。这与我们的思维有很大的关系,短时间训练难以奏效,需要我们长时间的磨练,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文本中的一些好的结构法。“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法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一、排比段(又叫片段式)。二、小标题。例如文本中《我们家的男子汉》就是如此,三、重章叠唱式。既在主题统一的前提下,每段开头由相同的一句话统领。例如八年级下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就是这样的结构方式。在几乎雷同的作文中,有这样几篇结构精巧的文章,怎能不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呢?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用好文本的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将文本作为很重要的作文素材,在写作过程中适时、得体地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的创新。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有所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832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