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贴近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逊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要真正掌握语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美国教育学家毕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学习高年级语文困难。而结合生活的语文教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下面我谈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语文课文学习生活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语文是反映生活并服务生活的交际工具,语文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月亮湾》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在讲课文前,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家乡的情景,并让他们说说自己家前屋后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湾美丽的景色,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家乡美景的课文《月亮湾》,和作者一起来游览这美丽的地方。”由此过渡到文中的学习,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既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地、主动地、自发地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又将课堂融入生活中,使学习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词语学习生活化
  词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一些词语的过程中,即便老师把意思告诉他们,他们还是不能理解。我利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或生活化造句来学习难以理解的词语。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课文《月亮湾》中“灿烂”这个词时,上课那天正赶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就让同学们看着窗外的景象,当即造了一个句子“今天真是个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好日子。”这样同学们立刻就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同学们自己还造了一些句子如:“今天的阳光真灿烂啊!”我看同学们笑得很开心马上说:“你们笑得真灿烂。”第二天再上这一课时恰逢天气雾蒙蒙,太阳时隐时现,我借机问同学们:“今天阳光如何?能说阳光灿烂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如“色彩斑斓、金光灿灿、翩翩起舞”等词,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在阳光照耀下的公园景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指着这些课件说:“这就是色彩斑斓的雪峰公园,花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的。”同学们一看,一目了然。一次在学习“波光粼粼”这个词时,怎么说同学们也不明白,我就把这个词暂且放下了,后来在带部分同学们游骆马湖时,微风吹着湖面,阳光照着湖水泛着光,我灵机一动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同学们豁然开朗。
  可见,词语学习贴近生活,不仅使学生学起来易懂、易用,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三、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所以要理解、读懂并不难,难点在于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时可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中描述的情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通过现实情景对比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感情,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季节变更、天下大事,下至花草鱼虫、洗衣做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学习,则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以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那么语文教学势必变得单调、乏味和苍白。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必须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低年级孩子知识面窄,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有意注意能力也较差。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以生活资源为跳板,合理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文章言外之意极为重要。
  精心选择生活素材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表面上看起来,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并无多大联系;教学时,学生始终无法进入文本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巧妙设计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通过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对生活、对自己有更加深切的思考,对生活、对生命有自己的体验。《母亲的恩情》这篇文章讲述了唐代大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写成《游子吟》的故事。现在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学生感觉不到母亲的不易,更无法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深厚情意,因此激发学生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可此时,如果直接谈母爱的无私、伟大,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呢?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你们母亲天天都为你们做了哪些事吗?生:洗衣服、做饭、接送我们……生:我还知道,我的母亲还要干活、做家务……师:看来,我们的母亲每天很忙碌也很辛苦。那你们知道孟郊的母亲都为孟郊做了些什么呢?生:……很晚了,还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补衣裳。师:是啊!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呢?具体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文学即人学,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从生活中学语文,再将语文学习还原到生活中,让语文和生活在学生心中成形,生活在语文中开花,语文在生活中结果。
  总而言之,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教学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易学、易懂,课堂教学生活化正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856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