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红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目前,这一群体的年龄结构生了显著变化,学龄前留守儿童数量显著增加,学前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人文关怀缺失、社区坏境有待净化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通过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共同努力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净化社区环境,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10-02
  伴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乡进城务工。由于户籍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很多儿童不能随父母一同进入打工地,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这些儿童就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或其他相关人员抚养和教育的儿童。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已经相当庞大,全国妇联的推测显示,全国目前大约有6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37.7%。由于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加之成因的特殊性,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龄前儿童显著增长,学前教育问题凸显。根据全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2013年,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已达2342万,较2005年增加了47.73%,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较2005年明显减少,减幅9.65%。学龄前儿童规模的显著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对这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部分儿童的抚养教育主要由被委托人负责,被委托人中大部分都是隔代长辈,对孩子更多的是采取顺从、甚至溺爱的方式,不利于这一阶段儿童的人格养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开展,相关资料表明,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这些省份农村的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数量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相当数量的幼儿园设施比较简陋,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2.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按照著名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多数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等生理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亲情、家庭归属感也比较低。留守儿童时常会受到周围同学及其他人员的讥笑和嘲讽,使得这些儿童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留守儿童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表现出比较暴躁的性格特征。
  3.学校更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疏于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学校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不少农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学校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但实际上,教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遵守纪律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情感需求的关怀明显不够[1]。这样做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渴求,却体会不到情感方面的收获。时间一长,这些留守儿童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不愿与同学交往,自我封闭等。大多农村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疏导训练,很多农村地区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些都导致对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缺失。
  4.社区教育投入不够,外部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区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将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但现实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农村一些黑网吧、录像厅、歌厅等成为毒害留守儿童的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这些孩子的监护往往出现空缺,很容易成为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社区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自由散漫,得过且过的性格,甚至形成不良嗜好。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1.增加学前教育投入。较2005年相比,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方面都显著增加,这一部分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虽然学龄前儿童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考虑到这部分儿童的教育需求。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基金,其中应预留一部分用于学前教育投入。经济欠发达地方可以由政府牵头,引导企业、个人参与农村幼教机构的建设。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村中经济条件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居民创办幼儿园,为创办幼儿园的居民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培训。社区应及时为这部分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教育情况。
  2.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问题留守儿童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恢复家庭教育的功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留守儿童的正确教育方法,引导被委托监护人以正确的方式教育留守儿童。二是在劳务输入大省积极宣传父母对子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使外出务工人员明确自己的法律义务,督促其通过各种途径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增进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三是村委会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了解这部分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这些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在节日期间,更要通过赠送小礼物等方式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3.加强学校的人文关怀。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农村学校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地教育部门有必要向教师说明给予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关怀留守儿童的活动。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这些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对重点儿童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乡镇或县级教育部门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对辖区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应该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师全员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鼓励和引导具有良好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支教,通过这些大学生对当地学校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专业培训。
  4.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乡风文明”,地方农村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善当地的人文环境。县、乡政府、当地村委会共同努力,坚决取缔那些非法网吧、游戏厅、歌厅,规范娱乐经营场所的经营行为,不允许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他们身心健康的娱乐服务。规划建设一批可供儿童娱乐活动的场所,引导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社区还应该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纠正一些人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引导大家以正确的方式关心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聂鹏.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建设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45-4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JB1211048)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890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