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自然景观符号的生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乡村是中国悠久传统历史文明的承载体,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伴随着城乡的高速发展,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和传统的自然乡土景观也正逐渐失去。在全国新农村如火如荼建设的大背景下,人们更应该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持民间固有的生活方式,保留村庄在长久发展中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的景观符号,如田野、沟渠、庭院、乡间小道等,利用规划和景观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结合具有农村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置,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重新构建具有生态意义的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特点的农民新村。
  【关键词】农村景观 符号 乡土生活 景观特色 传统文化 城乡发展
  一、乡土景观的符号特征
  宽敞的庭院,冒着青烟的烟囱,家门口的泡桐还有杨树,在各家庭院中飞翔的燕子,还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一切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居所——乡村。在人们从小生活的乡村,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碑界,每一条故道,每一块农田,每一座祖坟,每一片树林,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所有居民和动植物,都在见证和书写着这座古老村落的发展和兴衰,并留下了懵懂的记忆。其是一个村落,乃至是整个村落居民的精神寄托和乡村景观的符号载体。
  “人类是符号的动物,乡土景观则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①
  二、乡土景观发展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也承受着巨大的资源匮乏、人口膨胀、土地紧张等压力。树林被砍伐,基本农田被占用,动植物种类也逐年锐减。农村拆迁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被就地掩埋,大量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的板结,河流被污染,各种漂浮污染物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我们首先是动物,是生活在草地、森林、海洋和平原中的生物,我们天生喜欢吸入新鲜的空气,脚踩干爽的路面,沐浴阳光的温暖。我们天生喜欢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内心深处,我们渴望这一切,他时而强烈,时而沉寂,但从未消失。”②
  这种农村景观的特有符号在逐渐消失,中国数千年所形成的传统民间文化正在遗失,乡村景观已不再具有地方性和特色性,大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村庄被拆毁。
  三、新农村发展的思考
  这些遗失的乡村景观值得人们去深思。现今,大部分新农村规划照搬个别乡村的成功经验,而忽略了自身独特的乡村景观特色。农村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人们应该保留其优势,而不是一味地抹杀,现有的绝大部分新农村的规划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过分追求利益,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应该在保持现有村庄乡土特色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合理调整村庄特色资源,谋求村庄用地结构与物质基础、人文基础的有机结合。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村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乡村地域文化及空间形态的特点,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
  四、以鲁中山区冕崮前村为例的新农村整治思路
  (一)区位介绍
  冕崮前村地处潍坊市临朐县寺头镇,位于鲁中丘陵北部,沂山山麓、弥河上游,地形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少。土质以碱性土为主,土壤比较贫瘠。气侯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湿季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2.4摄氏度,年平均日照2578.6小时,无霜期191天。经济较为落后,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居民收入低。
  (二)保持乡土生态的完整性
  冕崮前村自然景观面积广大,使得村庄的景观结构完整,景观类型多样。由于村庄产业的发展,山区坡度较缓和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普遍较高,很多不合理的开垦和放牧,使村庄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
  冕崮前村地形条件复杂,地面坡度较大,将整个村域的土地分为平地、山地和河谷地区。平地农业用地地区由于地势较平坦,土壤较肥沃,光照充足,距离灌溉水源较近,适宜种植一些传统的北方旱作作物,比如玉米、小麦、大豆等。山地地形由于坡度变化大,不利于开垦农耕作区,故根据坡度的大小分为林果区、耕地林地混作区、经济林区、自然林区。由于河谷地区地形狭长,河岸宽度较小,不利于开垦,所以将对随意开垦的河段予以退耕还湖,保持河道的原始自然特性,增强河道的生态功能。
  由于鲁中山区的地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冕崮前村局部地域内地面发生断裂错层,错层上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雨水冲击极易发生滑坡。为了有效利用断层,并带来经济效益,结合鲁中山区一些特色作物的成活特点和一些传统种植经验,在断层坡顶种植一些攀援的植物进行护坡,在断层出挖出一个山洞,由于这一类地区不易存留雨水,断层处土壤干燥且为板结土壤,不易坍塌,洞内保温效果好,故种植一些菌类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断层。
  (三)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加强社区文化交流
  冕崮前村是一个具有历史的完整文化载体,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规划的公共社区,但所有这些活动是构成村庄生命和活力最重要的方面。针对本村独特的文化气息,结合绿化在生态环境中的调节作用,设计制作了符合当地文化和生活气息的公共社区,设计院落能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公共场地。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的分布位置是根据村落的实际情况特定,构成了开放空间的各个层次。在新一轮的发展建设规划中,保留这些空间对维护冕古前村的社区文化氛围交流十分重要。
  村庄近期的发展目标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收入,在保障自然环境不被影响、继承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文化传统之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把农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环境整治与保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统一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村庄景观规划的最终原则。
  结语
  乡村是中华大地生态与文化生命系统的承载体。每个乡村都具有自身发展历史时期的独特特性,它们以乡村的每一种事物来承载和传承,而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如得不到合理的修复和整治,将对乡村文脉的延续和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因此,要保持人地和谐、保持文化的传承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
  [2]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 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建,赵之枫,郭玉梅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907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