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农村小学渴望创新型科学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时期农村小学管理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应抓住机遇,提出新思路、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行创新型科学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型科学管理将是未来农村小学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年的小学管理工作让我充分意识到了农村小学对创新型科学管理的渴望与呼唤。现就个人研究的一点粗浅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管”、“理”并举
  管的强制与理的疏导必须辩证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者的和谐正是管理者所要达到的境界。“管”与“理”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控制与协调,控制旨在约束行为、形成规范,依靠的是权力、制度等刚性力量;协调旨在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依靠的是讲道理、动感情等柔性力量。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把管与理、控制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管”要依法为管,管而有度。“理”要依情为理,理而有节。“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使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形成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还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二、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与管理过程,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过程创新,必须坚持“三先”原则: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要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必须从调查、了解、研究每一个职工,知其所需、所想、所好、所恶、所做。并在了解职工个体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集体的情况,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了解职工,才能结合当前改革新形势和职工个人思想实际,接触敏感性问题。其次要充分信任职工。要相信每一位职工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都有一种高尚的理想追求,都有一种强烈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应该以多种方式去激励职工,且做到“颂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同时运用“希望理论”让每一位职工都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则我兴,校荣我更荣,提高素质适应形势是大势所趋、是大政所需、也是自己发展所需。
  因此,我们实行的管理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管理者的角色适应问题
  心理适应——学校领导应如何认识分权体制,新体制下如何给自己定位,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分权体制是提高效能激发活力的需要,是世界管理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分权体制不等于权力旁落,不是被“架空”,用不着自感失落而耿耿于怀。分权体制是领导者的轻身术、瘦身术,对加强宏观调控有利无害。“用别人的脑子想事,借别人的精力干事”,何乐而不为!责权利是统一的。分权就等于分利,分利就等于分责,让更多的人帮你负责,甘心情愿地帮你做事,事由他们做,成果最终都是你的,还有这样的便宜事吗?学校领导不应想不开。
  能力适应——必须重新规划管理内容范围,调整管理方式、策略和行为习惯,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什么事都一竿子插到底,肯定不行了。必须学会“玩手腕”,四两拨千斤;学会多指导服务,少乱插手决策。如何激发中层领导的创造潜能,如何把校长的主导意志巧妙地转化成中层领导自己的愿望,在他们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启发他们开拓思路,要多动脑子想一想;中层领导素质不齐,管理经验不足,怎么培训提高,教会他们精明地管理,要多动脑子想一想。
  2.合理划分学校管理与年级管理的具体职能,解决管理活动交叉混乱的问题
  学校应侧重于宏观管理,一般只考虑:
  目标管理——根据办学目标设计育人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课程管理——课程计划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组合方式与比例,课时安排、课表编排;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及效果考评等。
  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
  质量管理——校编课程标准的编制与审定;阶段性、终结性质量考核,内部视导等检查督导活动的组织。
  教学行政管理与教学服务——学籍管理、招生,教材征订等。
  年级管理——教学常规的具体落实、教师考核与奖励、教师培训、学科教学研究、年级教科研活动,等等。
  3.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强化竞争机制的同时引导交流合作
  4.加强年级绩效考评的研究,以考评促竞争,以竞争促发展
  三、疏理感化
  我们通过调查认为,往往管理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落后,方法陈旧,强权意志,官僚作风。只读会议决定、社论等,并未做“理”的工作,“照本宣科”一番,并未结合自身工作和改革实际去指导具体工作。为“理”而理,甚至将“理”仅作为填补某项待查台账的差事,因此也就拿不出吸引群众的招数。以“管”代“理”,频繁动用过多的行政手段,多用否定词公布诸多规章制度。
  方法创新,要重疏理感化。要变上面讲下面听为群众讨论。采取先学习后讨论的办法,集思广益,也可针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活跃交流气氛,变“行云流水”为“步步为营”,将较多的现实问题分为若干专题分次讲解,每次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重点疏导,既有兴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有连续性。管理者的根本职责在于为被管理者创造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始终营造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53873.htm